中国大历史_第12章 汉代的盛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章 汉代的盛衰(3/6)

等————为代表,装饰着程式化的斗兽图案,多少有些纠缠在一起,常常被置于不对称的相反方向。我们还看到,尽管依据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存在许许多多的变化,但草原艺术,一直从南俄罗斯的斯基台-萨尔马提亚人的领地,延伸到鄂尔多斯和外蒙古的匈奴人的领土。在俄罗斯阿尔泰山的巴泽雷克进行的考古发掘显示出这一艺术的连续性;出自公元1世纪初叶的物品,斯基台-萨尔马提亚人的与匈奴人的在数量上不相上下。外蒙古库伦附近的诺彦乌拉古墓(鉴定年代为公元初年),甚至更重要。在这座匈奴酋长的墓葬中,人们发现并排放置着一件中国漆器,一些中国丝绸,以及一件华丽的毛织地毯,以纯粹的草原风格刺绣着斗兽,这是两种文明相互交融的明证。作为进一步的证据,巴黎的塞努奇博物馆里有一件汉代青铜器,主题表现的是草原动物之间的一场战斗,却是按照纯粹的中国方式处理的。我们已经看到,公元1世纪汉王朝是如何建立了一个匈奴区作为蛮族同盟者和鄂尔多斯边境的守卫者。在鄂尔多斯边境地区,中原艺术与草原艺术之间的融合一直延续到了成吉思汗时期。

这些匈奴同盟国在长城脚下的建立,显示了对中原强盛的信心。这种信任没有放错地方。直到公元4世纪,鄂尔多斯的匈奴人都被证明是一些很听话的外援。与此同时,大约在公元150年,上蒙古(鄂尔浑盆地)的蒙古人丢掉了他们对东部蒙古的霸权,这种霸权转移给了另外的游牧民族————兴安岭北部的土著民族鲜卑,他们看来应该是历史上蒙古人的祖先[1]。像每一个新兴的游牧部落一样,鲜卑自然也不断攻击中华帝国的边境,这些攻击在公元2世纪的整个下半叶断断续续地屡次发生,特别是在今日满洲的南部,但每一次都被击退了。跟罗马帝国不同,汉帝国从不屈服于侵略。它的衰落,应该是内部危机的结果,这些危机既有政治危机,也包括社会危机和知识危机。

从纯粹的政治观点看,在公元25年复辟之后似乎获得了新鲜活力的大汉王朝,很快就故态复萌,沦入了衰落甚至退化。皇子们总是在垂髫之年登上皇位,因生活上过度放纵而在青春年华就一命呜呼。在宫廷生活矫揉造作的氛围中,奸党的势力日益强大,太后、嫔妃和宦官的影响占了上风。而正当中央的权力日渐衰微之时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