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前,杀死了攻击者。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唐军的大部队投入了战斗,救出了他们的首领。与此同时,由一位觊觎者所率领的一支敌军正从河北赶来解救洛阳。当这支敌军距离洛阳城只有几英里的时候,李世民率领一支精选的骑兵队,在黎明的晨曦中悄悄出发。他飞马冲向敌军的营地,打得他们猝不及防,一路杀到了敌将的大帐,敌将受伤被擒。几天之后,洛阳城投降。
李世民胜利而归,回到长安(621年)。中国史家对这位年轻征服者的凯旋给出了一幅色彩异常丰富的图画。他们描述他骑着披着盛装的骏马,缓慢地穿过都城的街道,他身披战袍和金甲,戴着头盔,他的弓挂在钩索上,肩挎箭囊,手持宝剑。被征服的觊觎者走在他的坐骑的两侧,挨着他的马镫。《唐书》中描写的这一幕,根据最近的考古发现可以描述得更生动一些。在那些赤陶墓葬塑像中,可以找到唐代的骑兵,他们的战马昂首腾跃,后脚牢牢钉在地面上。我们甚至有李世民最喜爱的坐骑的图像、名字和记录。参加长安凯旋仪式的那匹骏马无疑就是“秋露”了,作为主人的忠实伙伴,它在整个河南战役中出尽了风头。至于这位征服者所穿戴的盔甲,在墓葬塑像所描绘的武士或佛像中的护法天尊的强壮的肩头上,就有它精确的复制品。
中国在恰到好处的时候恢复了统一。突厥人依然在边境虎视眈眈。
在突厥人看来,中原的战乱似乎给入侵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时机。东突厥的可汗————颉利可汗与侄子突利一起率领一大队骑兵横扫了边境要塞,到达了皇城长安的市郊。年迈的高祖皇帝(就是从前的李渊)惊恐不已,念叨着要撤出长安城。李世民懒得听他喋喋不休,独自领着100名精锐骑兵,出城向突厥人叫阵。他大胆地策马来到突厥人的面前,走近他们的队列,对他们说:“国家与可汗誓不相负,何为背约深入吾地?我秦王也,故来一决。可汗若自来,我当与可汗两人独战;若欲兵马总来,我唯百骑相御耳。”[1]同时,他还对像突利这样的首领提出了他的私人请求,他们跟他之间被战友之谊的纽带紧密联系在一起,李世民在他们的身上重新唤醒了袍泽之情。他坚定果敢的举止,以及他对突厥人思考问题方式的认识,威慑了这些反复无常的游牧民。各个部落的首领在一起交谈了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