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中国历史学家那里得知,郭熙本人遵循这些格言,“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绝,峰峦秀起,云烟变灭,霭之间,千态万状”。[2]日本所藏的一些归在他的名下的画作,至少让我们对他的风格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一幅冬景:“雪堆岩罅,冰锁江河,渡船正载着发抖的旅人过河。”春景:“浪拍孤舟,山隐烟霭。”一幅秋天的晨景,这是他最喜爱的题材:“雨过天清,大雁排成长行飞过天空,仿佛是去会晤远山。”开封时期另一位伟大的画家米芾(1051——1107)留下了许多类似的山水画作。他在表现“中国褶皱”的典型特征上无人能及,这在他的画作中看上去就像是现代地理学家所描述的那样,像:“树木繁茂的山峦上的碎波,刺破雾霭的圆顶山。”
很多的宋代诗歌都是名画的文学版本。比如诗人欧阳修(1007——1073)也是生活在开封时期,是保守派领袖之一,他在自己的那首《远山》中写道:
山色无远近,看山终日行。
峰峦随处改,行客不知名。
或者比如这幅江景:
寒川消积雪,冻浦渐通流。
日暮人归尽,沙禽上钓舟。
或者这首渔夫的主题:
风牵钓线袅长竿,短笠轻蓑细草间。
春雨蒙蒙看不见,水烟埋却面前山。
欧阳修还留下了同样敏锐的音乐印象,这一回是散文的形式,写的是关于秋声的主题[3]: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另一位伟大的宋代诗人苏轼(通常被称为苏东坡,1037——1101,他也是开封时期的保守派领袖之一),留下了许多堪与唐代大师们相媲美的作品。《前赤壁赋》(赤壁位于湖北省的长江岸边)是中国文学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