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_第28章 一次民族复辟:明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章 一次民族复辟:明代(3/11)

于同样的原因,1370年,他就曾毫不犹豫地禁止了白莲教和白云教等秘密社团,即便他们对推翻蒙古人的统治作出过很大的贡献;时代已经变了,更何况,这些秘密社团先前就站错了队,声称他们支持新皇帝的竞争对手。

这位明王朝的奠基人,试图在各个领域实现价值的回归,试图弥合蒙古人的统治与女真人的统治之间的裂缝,并把中国跟遥远的过去接续起来。毫无疑问,他以极大的热情致力于这项不同寻常的传统主义者的事业,这更多地是因为他本人从前一直是个微不足道的人物。1379年,他改造了科举考试制度,重建了贵族的爵衔。他还隆重地举行了祭孔仪式,皇帝获得了士大夫阶层的支持,他们在蒙元统治时期一直是反对佛教徒教权主义的核心力量。与此同时,这位前和尚也从未忘记他的同门教友。他甚至继续让佛教僧徒环绕自己的左右,毫不留情地惩治试图在这些方面劝谏自己的儒士。有一次,他甚至因此而处死了一位大法官。这一事件是征兆性的,因为随着岁数越来越大(他活到了70岁),皇帝变得越来越容不得谏诤,逐渐丢掉了他广受欢迎的和善性格,这曾经对他的成功大有帮助。他变得习惯性地猜疑,曾经处死了18位权贵以及他们所有的家人。作为一次阴谋(或真或假)的结果,他在南京处死了15万人。这位如今成了天子的前冒险家,希望在他死之前重新建立起绝对的专制。

朱元璋实际上的继任者是第三任皇帝,也就是他的四子,其统治时期使用的年号是“永乐”,我们应该称他为“永乐皇帝”[2]。这位好战的皇帝对自己的角色有一种不切实际的观念。从前的忽必烈打算为蒙古人缔造一个中华帝国,而如今的永乐皇帝却试图为中原赢得忽必烈的子孙们的蒙古遗产。大可汗忽必烈通过从黄河向东京湾推进,从而让整个中原领土俯首归顺,成了名副其实的天子。永乐皇帝打算征服蒙古,扮演大可汗的角色。

正是抱着这一目的,1421年,皇帝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正是他,拟订了建造皇城(这形成了现代北京的中心)的宏大计划,以及更详细的修造“紫禁城”[3]的计划。是他构思了一系列的宫殿、大理石阶、大殿、花园,以及配得上最伟大的中国传统的全景;他扩大了湖泊,修造了假山,在花园里栽植了来自老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