罅隙之生_第2章 北纬47度(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章 北纬47度(4)(1/3)

202101211穷巷:旧时王谢堂前燕,沧海桑田几变迁

不得不承认,小村的日子是缓慢的,静水流深。村西那条河,据说是乌裕尔河的支流,雨季的时候,大水漫灌,岸边低洼的土地和房屋都会被光顾。

宽阔的河面上浊浪翻滚,裹挟着各种杂物,滚木是最常见的,几个会凫水的壮汉往往捞起一大堆木头,几乎够一冬天的烧柴。

这时水流冲过西大桥,溅起高高的浪头,将桥上捞鱼的半大小子冲个趔趄,大浪轰隆隆的跃下河道,发出撼地的怒吼。

桥之西是蜿蜒的河道,盘旋在偌大的草甸子上,草甸的尽头是海城水库。这时侯,草甸子上到处都是水,明晃晃的,甭说草如何,就是草甸子上碗口粗的高杨也只见树冠上几根枝丫及枝丫上糊满泥水的叶子。

分不清哪里是河哪里是水库,绵延一片,水天一色,天上的云也成了水上飞舞的浪头。

而现在正是枯水期,处于完全断流的状态,即使有水的更低洼的地方也结了冰,几头牛上去都不会踩出个坑来。

就这样周而复始,岁岁年年,演绎着小村的故事,推动着小村蹒跚向前。

小村虽小也是五脏俱全的小社会,有兰王李三大姓,他们几乎垄断小村的行政和财政权,就是戴帽来的领导也要看他们的三分脸色。

书记姓兰,会计姓王,民兵连长姓李,又分别占据三个自然屯,东南屯李姓,八九队王姓,后屯也是最大的自然屯兰姓,几乎清一色的亲上加亲,藕断丝连。当然也有外姓,几家几户的,不成气候,需要仰人鼻息方可过活。

据说最早在这里开荒拓土的是闯关东的一拨人,在这一望无际的大荒原上垦荒种田,领头人姓范,这疙瘩地就入乡随俗叫范家窝棚,邻近的还有王家窝棚、李家窝棚之类的。

后来人越聚越多,就成了一个自然屯。夜晚常有狼出没,再加上夜猫子凄苦的哀嚎,其它野物窸窸窣窣的声音,让漆黑的夜诡异惶恐,心拔到嗓子眼,说不出的惊惧悚然。

解放后这里就划入奎东乡的辖地,并且赐了个文绉绉的村名——育智村。挺新颖且寓意也蛮好的,只可惜村里识字的少,睁眼瞎的多,愚拙的多,聪慧的少,百十年来,小村就没出息过什么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