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撷萃_青黄不接的中间地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青黄不接的中间地带(5/6)

平庸一点的好,差不多就行了,反正也不是什么需要非常精密的工作。

当这样的想法出现后,那么很自然就会预设为普通人,普通人应付功课是觉得不容易的,是要花费很大的心力的。

当应付完功课之后,人的精力也似乎被消耗了,身体被掏空了,这时候休息还来不及,怎么会去搞什么特色,然后很难再去琢磨社会,琢磨人。

相反有些读书不好的人,他们打从一开始就在琢磨社会,琢磨人,因为他们必须很早就进入社会,要尽量让社会对他们友善一些,所以他们需要付出。

这时候也就不需要只看表面的成绩,而是看每个人的精力是怎么分配的,看到这种情形是觉得每个人的精力分配是有自己的讲究的。

于是这就出现了功课还行的人,到了社会一旦行不通了,就会想不通,为什么好端端的分数就不管用了呢?

而且都产生了路径的依赖,一旦离开了分数的掌控,是会觉得不适应的。

每个人应该都有这么一个过程,都有这么一番经历的。

而功课好的小孩,因为一直就受到赞扬,所以也想多获得赞扬,就表现得很想要刷存在感。

当然,存在感是有基础的,要看做了什么事情,有什么拿得出的东西,一旦这些基础缺乏,那么自然就不会理会了,心中产生失落感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哈哈,现在我是越来越喜欢这样写日记了。

写日记的心情和写小说不同,小说有预设,日记更多还是意识流,这样更为放松。

而且对于事物的观察,心灵的成长,还有文笔的练习,这些都没有荒废,只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存在而已。

因此我还是很喜欢休息天,写一会儿日记。

休息天的节奏,和写日记的心情,这就是休闲的品质。

在休息天,我往往会发现很多平时不注意的东西。

假如说善未易明,理未易察的话,那么休息天,停下来,静静的思考和生活,就是把一部分的事实给显露出来,让被看到了。

根据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的说法,被看到也是一种需求。

有时候也会觉得,善待生活,生活自然也会愿意被看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