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苏伊士运河之后,几乎没有可靠的停泊点,所以这条航线的运输能力非常有限,仅能满足前线作战需求的一半左右,另外一半物资必须走第三条航线,即在经马六甲海峡之后,横渡印度洋,从好望角进入大西洋,再经佛得角群岛横渡大西洋,到达小安德列斯群岛之后进入加勒比海,前往古巴。虽然这条航线上的物资转运地比较平均,进入印度洋之后,可以在迫戈加西亚、福尔斯湾停留,进入大西洋后,还能在佛得角群岛与小安德列斯群乌停留,总共有四处大型物资转运中心,足以为数十支船队提供支持。但是这条航线的距离非常遥远,即便为船队配备那些具有无限续航能力的高级商船,也无法保证运输效率。准确的说,运送相同的物资,在这条航;线上投入的运输船队的数量几乎是另外两条航线的2倍!由此可知,在不变更保障强度的前提下,巴拿马运河被堵死之后,运输船队的数量得增加大约溉。即便通过调整战略部署的方式适当降低保障强度。也需要增加糊到刃%的运输力量,才能保证大西洋上的作战部队正常行动。
也许有人认为,对共和国来说,这不算什么。
如果仅仅是某个局部战场上的作战行动,这确实不是什么大问题。可以通过调配其他战场上的运输力量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在此之前。共和国海军多次这么做,比如在轰炸澳大利亚的时候,就从印度洋调来了大批运输船队。问题是,此时不是次年,美国是最后一块战场。共和国将几乎全部作战力量都派了过去,增加糊到糊的海运力量。绝对不是说句话那么简单的事情。可以说,以当时的情况,别说增加砚到糊的运力,就算在短期内增加皖的运力都不太现实。
当然,这不是说共和国没有足的的运输船只,而是无法抽调出足够多的运输船只。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2仿3东的时候,共和国用在军事海运上的船只只占总量的一半左右,另外一半已经转到其他方向,特别是帮助众多盟国与占领区进行战后重建。恢复正常秩序。比如,为了将在印度的粮食工厂里生产出来的粮食送往的多个已经发生饥荒的国家,让数十亿人不至于忍饥挨饿,共和国当局就调动了力支船队的近千艘大型船舶。将数以亿吨计的大米、面粉、玉米、土豆、大豆等等食物送这些国家的港口,并且组织了数百万军事人员,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