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_《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3/3)

放,杜甫深知其才华与抱负,对好友遭此不公极为痛心。诗中“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将李白的才高与志不得伸相对照,痛惜其怀才不遇。“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以“薏苡谤”典故,点明李白如被谤的马援,无辜受冤,表达对其蒙冤的强烈不平,这种痛惜与不平贯穿全诗。

凸显担忧与牵挂:杜甫与李白情谊深厚,李白流放至偏远的五岭炎蒸之地,生死未卜,杜甫忧心忡忡。“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借贾谊、孔子典故,想象李白流放中的痛苦孤独,流露出深切担忧。“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进一步设想李白老病状态,在秋月下、江滨处吟诗,牵挂之情溢于言表。

展现坚定的友情与支持:尽管李白身处困境,杜甫对他的情谊坚定不移。诗中开篇对李白才华高度赞誉,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不因其处境改变看法,反以这种方式表达对李白的认可与支持。“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借典故表达对李白的期许,希望他能摆脱困境,像苏武归汉、黄公不事秦般坚守气节,体现患难与共的真挚友情。

融入自身感慨与思考:杜甫自身仕途不顺、生活艰难,目睹李白遭遇,不免联想到自身及世间诸多才士命运。诗中借为李白鸣不平,抒发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指责当时法律被滥用,无人为李白申诉,这不仅是对李白一人遭遇的感慨,也是对整个社会埋没人才、司法不公现象的思考,使诗歌情感更加深沉复杂。



本文链接:https://m.tailaixsw.com/215_215334/1178782.html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