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的边境战争:唐朝在唐玄宗时期,积极推行开疆拓土政策,边境战事不断。军队长期处于作战状态,大量士兵被征调至边疆。《前出塞其二》中的征人,便是这众多戍边士兵的缩影。他们远离家乡,投身于漫长而艰苦的战争生活,这使得杜甫有机会深入观察并刻画士兵在战争中的经历与转变。
-严酷的军旅环境:在当时的军队中,等级制度森严,人际关系复杂。初入军旅的新兵往往容易受到老兵或同伴的欺辱。随着时间推移,士兵们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学会自保与适应。诗中“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便反映了征人在长期军旅生活中的成长与变化,这种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是杜甫创作该诗的现实依据。
-社会尚武风气:唐朝时期,尚武精神盛行,社会普遍推崇军人的勇敢与豪迈。这种风气影响下,士兵们以在战场上展现英勇为荣耀。诗中“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对征人勇敢骑射、冒险挑战行为的描述,契合当时整个社会对军人的期待与崇尚,是当时社会文化氛围在诗歌中的体现。
-对战争与士兵命运的关注:杜甫生活在社会矛盾逐渐凸显的时期,他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影响极为关注。通过描写征人在战争中的生活、心理及命运,杜甫一方面展现士兵的勇敢与无奈,另一方面借此表达对战争的思考,反映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冲击,《前出塞其二》正是他这种关注与思考的产物。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特定的创作背景深刻影响了杜甫《前出塞其二》的情感表达,使得诗歌蕴含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对征人成长的感慨:唐朝频繁的边境战争致使大量征人长期离家戍边。在严酷的军旅环境中,征人从初入时可能受人欺侮,到“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实现自我保护与成长。杜甫基于这样的背景,在诗中流露出对征人这种成长的感慨,既欣慰于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又无奈于战争对人造成的改变。
对征人命运的同情:征人远离家乡,深知“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在当时的战争背景下,他们随时面临死亡威胁,不得不割舍亲情。杜甫目睹这种社会现实,对征人的悲惨命运充满同情,借诗句表达出对他们在战争中被迫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