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层次丰富:从对气候和自然变化的欣喜,到朝会散后的愉悦,再到对朝廷恩泽的感恩,情感层层递进,丰富而有深度。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腊日》的背景,与他特定时期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任职左拾遗的相对安稳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腊日,杜甫在长安任左拾遗。此前,杜甫历经安史之乱的动荡,生活颠沛流离。此时任职朝廷,使他的生活暂时安定下来。这种相对平稳的生活状态,为他创作这首基调较为欢快的诗提供了基础。在左拾遗任上,杜甫能够参与朝廷事务,感受宫廷的节庆氛围,腊日朝会的经历成为诗歌创作的直接素材,诗中“还家初散紫宸朝”便体现了他参加朝会这一背景。
腊日传统习俗与氛围
-腊日在古代是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特定的习俗和氛围。腊日朝廷会有赐物的惯例,如诗中提到的“口脂面药”,朝廷将这些护肤用品赐予臣下,以抵御寒冬。这种朝廷恩泽与节日传统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特殊的节日氛围,让杜甫深切感受到皇恩与节日的喜庆,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使他在诗中表达对朝廷恩泽的感激之情,“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
气候异常引发感触
-诗中首联“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表明,当年腊日的气候与常年不同,常年腊日距离温暖尚远,而这一年腊日冰冻全消。这种气候的异常变化,使杜甫对自然现象格外关注,进而引发对时节、生命变化的感触。他通过对萱草、柳条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春之生机,“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这种因气候差异而生发的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融入诗歌创作之中。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杜甫《腊日》的创作背景,从生活境遇、节日习俗及气候变化等方面,深刻影响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凸显愉悦与感恩之情
-杜甫在安史之乱后,于乾元元年(758年)任左拾遗,生活暂趋安稳。腊日从紫宸殿朝会还家,这种经历让他心情愉悦,“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体现出其轻松欢快。加之腊日朝廷赐予“口脂面药”的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