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居成都草堂,与在蜀州任幕僚的裴迪虽有一定距离,但二人情谊深厚。裴迪因在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触景生情寄诗给杜甫,杜甫以此诗酬和。这种基于友人之间的文学互动背景,使得诗中对裴迪的思念与回应之情格外真挚。如“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杜甫想象裴迪在雪中送客见早梅时的情景,以揣测对方心境的方式,深切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关怀,酬和之情溢于言表。
增添乡愁的浓重色彩
-创作此诗时,安史之乱虽已进入后期,但杜甫长期漂泊,故乡仍在远方。客居他乡的背景,让早梅这一意象极易勾起他的乡愁。裴迪诗中的早梅,仿佛一把钥匙,开启了杜甫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之门。“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杜甫庆幸裴迪未折梅寄来,因为他深知在岁暮之际,看到梅花定会扰乱本就浓烈的乡愁。这种因早梅引发的乡愁,与他长期漂泊的经历紧密相连,显得尤为深沉和浓重。
融入时光流逝与身世之叹
-杜甫在成都草堂生活,虽暂时安定,却仍对未来感到迷茫,对自己的身世有着诸多感慨。在这样的背景下,早梅的开放提醒着时光的流转。诗中“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看到草堂边梅树渐渐开花,他联想到时光匆匆,自己却年华老去,功业未就,长期漂泊他乡。早梅的年年开放与自己的迟暮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身世的悲叹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