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_《可叹》杜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可叹》杜甫(3/4)

整首诗通过对王季友具体事例的描述,由事及理,以小见大,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在动荡背景下贤才被埋没的现实,情感真挚,批判有力,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关注现实、忧国忧民的特点。

创作背景

《可叹》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其创作背景如下:

-社会环境: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定,国家历经战乱,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政治局势错综复杂,各种势力相互交织,朝廷面临着诸多内忧外患,整个社会处于一种风雨飘摇的状态。

-个人经历:杜甫本人一生仕途坎坷,长期处于颠沛流离之中,深切体会到了民间疾苦。此时他漂泊西南,在成都依靠友人帮助暂时安居,但仍心系国家命运和天下苍生。这种生活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洞察和强烈责任感。

-友人遭遇:杜甫与王季友交好,王季友虽才华横溢、品德高尚,饱读诗书且重视孝道,但生活穷困潦倒,甚至妻子也因嫌弃其贫穷而离去。尽管被豫章太守李勉引为宾客,但依然未能真正施展才华。杜甫对王季友的才华极为赞赏,对其遭遇深感同情,于是借为他鸣不平创作此诗,以表达对当时社会贤才不得重用现象的批判。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杜甫《可叹》的创作背景从以下几方面深刻影响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世事无常的无奈感:创作于安史之乱未平、局势复杂动荡之时,社会环境的瞬息万变如同诗中“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所描绘的浮云般无常。这种背景使诗人对世事变幻深感无奈,借自然现象起兴,奠定全诗无奈、感慨的基调,为下文叙述王季友个人遭遇的无常做铺垫。

对贤才不遇的悲愤与同情:杜甫与王季友交好,深知其才德兼备,却因社会现实,王季友不仅生活贫困,还遭遇妻子离去、才华不得施展等困境。在动荡不安、急需贤才济世的时代背景下,王季友这样的贤才被埋没,杜甫因此产生强烈的悲愤与深切的同情,借诗为其鸣不平,批判社会贤才不得重用的现象。

对致君尧舜理想的期盼:尽管社会动荡,杜甫始终心系国家命运,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在当时复杂的政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