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_《绝句漫兴九首·其五》杜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杜甫(2/3)

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同时,边疆地区也不安宁,吐蕃等外族势力趁唐朝内乱频繁侵扰,边疆战事不断。这种复杂动荡的政治局势,让杜甫感到无力和悲愤,他渴望国家能够恢复往日的繁荣与稳定,却又深知困难重重。

个人背景

-漂泊的生活状态:杜甫此时正流寓成都,依靠友人的帮助在草堂暂时安顿下来。然而,这种生活并不安稳,经济上时常面临困境。他远离家乡,亲人和朋友大多分散各地,孤独感时常涌上心头。漂泊的生活使他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更加敏感,暮春时节的景象更容易引发他内心的感慨。

-壮志未酬的苦闷:杜甫一生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理想,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拯救国家和百姓。但现实却让他屡屡受挫,始终未能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在成都的这段时间,虽然暂时远离了战乱的中心,但他心中的抱负并未因此消减,反而因为目睹社会的乱象而更加急切。这种壮志难酬的苦闷一直萦绕在他心头,成为他诗歌创作的重要情感来源。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绝句漫兴其五》的创作背景,即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及杜甫个人的漂泊困境,深刻影响了此诗的情感表达,使其情感丰富且深沉:

强化伤春惜时之情

-社会衰败引发时光流逝感:安史之乱后,社会衰败,曾经繁华的大唐盛世不再,一切如春光般消逝。杜甫目睹山河破碎,百姓困苦,这种社会的巨大变迁让他对时光流逝格外敏感。诗中“肠断春江欲尽头”,表面写春江将尽,实则借春之消逝,感慨大唐盛世一去不返,强化了对时光匆匆、美好不再的惋惜与哀伤。

-个人漂泊加剧伤春情绪:杜甫漂泊成都,生活动荡不安,不知未来何去何从。在暮春时节,看到春光渐逝,联想到自己漂泊不定的人生,更觉时光紧迫。他在这有限的春光里,徒增对生命短暂、一事无成的忧虑,“杖藜徐步立芳洲”,孤独落寞地面对春景,伤春之情因个人境遇而愈发浓烈。

增添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

-漂泊困境引发身世感慨:杜甫在异乡漂泊,生活困苦,依靠友人接济,内心充满孤独与无助。“杖藜徐步”刻画了他年老体弱、孤独漫步的形象,透露出身世飘零的悲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