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_《绝句漫兴九首·其七》杜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杜甫(2/4)

的后续影响:安史之乱虽已接近尾声,但历经数年战乱,唐朝社会遭受重创。北方地区经济崩溃,大量农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挣扎在生死边缘。社会秩序混乱,藩镇势力在平叛过程中逐渐坐大,对中央政权构成潜在威胁,国家元气大伤,处于艰难的恢复阶段。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使杜甫忧心忡忡,对国家未来充满担忧。

-政治的腐败与黑暗:朝廷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官员贪污受贿成风。为填补战争造成的财政亏空,统治者不断增加赋税,百姓生活负担极重。卖官鬻爵现象屡禁不止,真正有才能、正直的官员难以施展抱负,政治生态乌烟瘴气。杜甫一心报国,却因政治黑暗而无法实现理想,内心满是愤懑与无奈。

个人层面

-漂泊西南的生活:杜甫此时流寓成都,在友人帮助下于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之所。然而,这种生活并不稳定,经济上常陷入困境。他远离故乡,思念亲人,漂泊的生活使他身心疲惫,对未来感到迷茫。长期的流离失所让他对安宁生活充满渴望,草堂周边的自然景色成为他心灵的慰藉。

-创作风格的转变与沉淀:在经历了多年的颠沛流离和社会动荡后,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更加成熟。他不仅关注社会现实、民生疾苦,也开始从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中汲取灵感。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在反映社会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和意境的营造,《绝句漫兴》组诗正是这种创作风格转变与沉淀的体现。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杜甫《绝句漫兴其七》创作于安史之乱后期他漂泊西南寓居成都草堂之时,特殊的创作背景深刻影响了诗中的情感表达。

乱世中对自然美的珍视与热爱

-社会动荡反衬自然之美:当时安史之乱虽接近尾声,但社会依旧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政治腐败黑暗。在这样混乱、困苦的社会背景下,草堂周围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色显得尤为珍贵。诗中“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所描绘的杨花铺径、荷叶点溪的美景,与外面动荡不安的世界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使杜甫更加敏锐地捕捉并珍视自然之美,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其展现,表达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在自然中寻得片刻心灵慰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