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面壁者助手_第33章 本章科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3章 本章科普(2/3)

个缝隙的光子也能出现干涉条纹这才是正常的。

光子本就有玻的特性,而波则是弥散于整个空间中的,这个试验本就是证明光子的波粒二象性,我们却将光认为是粒子去解释,自然南辕北辙。

二是在双缝干涉试验中增加一个观察者,有观察者就不能出现干涉条纹。也是经常被营销号鼓吹的“观察者效应”,意识决定实验结果,这完全是误导。

双缝干涉试验中“观察者效应”,与观察者的意识无关。光子是量子态的,量子态物质具有激发态与坍缩态,受到激发后会有呈现不同的态。这些我们可以不关注,也不是这个试验可以证明的,我们只需简单的明白一件事,什么是观察?

观察在这个试验中,当观察者想要观测光子或微小粒子通过双缝时的行为时,他们必须借助光子或电子等粒子来实现观测。

当观察者通过某种方式(例如电子眼)观测光子通过双缝的行为时,他们实际上已经改变了粒子的状态。光子原来的特性也发生变化了,这个试验是用来证实量子的其他特征,和玄学意识等没有任何关系了。

我们思考的应该是为什么被干扰的光子呈现不同的特性,而不是考虑什么观察者效应,观察者效应用在这里就是个伪命题。

三是粒子在被观察(激发并使之坍缩)之前处于不确定状态,那么是观察使之坍缩到一个确定状态,还是在观察前就是一个确定的状态。

举个例子,我们有个盒子,我们知道盒子里有一只手套,不过不知道是左手套还是右手套。那么我们打开盒子时,按照常识思维,应该是没打开盒子时,盒子中的手套也是确定,只不过我们没有办法验证。

但从量子力学的数学模型推演,打开盒子前,盒子中的手套是可以随时变成左手套或者右手套的,完全不确定。

这也经常被人用来说明未来决定现在,违背因果律。同样,它只是有些反常识,但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观察的事物可以变换,这没什么值得奇怪。

我们要习惯考虑量子的波动特性,它是在弥散在空间的运动变换,若是一切都是确定的,就说明它没有了变化,那还具备波动特性吗?或者那种变换也是确定的,但也超出了我们现今的科学层次,甚至需要我们对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