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开山道:“此事宋廷肯定会商议,如商议妥了,候鸟自然会告知我,到时便飞报回大辽即可。”
程开山、同衍口中的候鸟肯定非一般人物,竟然还打入宋朝的高层之内,如此绝密情况也能打听到,应是被辽国收买的朝廷高官。
程开山接着道:“候鸟还说,宋廷听说成立专门的对付我大辽的谍报机构,设在皇城司,人员等全是保密,这事应重视起来。”
同衍道:“尽快与候鸟见面,将情况打探清楚,配合我军南下。”
赵光义将原武德司改为皇城司,目的是加强对朝廷官员的监控,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辽国的谍报之事。
要知道,在太祖赵匡胤手中,制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之策,东边之吴越、南边之唐、西南之蜀国等全部归于大宋的统治之下,连赵匡胤两次未攻下的北汉,今年也被赵光义划入了大宋的版图之内。千年之太原城,王气很盛,为了永绝后患,赵光义听从建议,火烧水淹,太原城毁于一旦,己消灭太原城之王气。
消灭了北汉,最迫切的就是收回幽云十六州,然后徐图征服辽国。幽州高梁河一战,虽大败而归,但今后,大宋的主要敌人就是辽国了。既与辽国己经撕破了脸,也没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了,如能报高粱河一箭之仇,甚者,学汉武唐宗,让辽国臣服,就更是名垂青史了。所以,对辽的谍报就摆上了赵光义的案头,而谍报迫切的,就是谍报人员,必须尽快派间谍前往辽国收集情报。
对李继隆加快皇城司组建,培养人员的建议很是赞同,李继隆一提出来,赵光义便批准,立即启动探事三司的人员集训。
按照李继隆的想法,探事三司的人员除了少数是非常可靠、能力突出的老人外,其他必须是新面孔,在人员的选拔上,不仅要求各方面素质较高,在出身上更是要求严格,数量上,宜精不宜多,第一批选择了三十人,白依清、张文直等六人自然在列。
培训的官员,也是从礼部、兵部、殿前司等部门精选出来的,这些人对辽国某些方面的情况很是熟悉。这些官员的集训,与探事三司的三十人并不是面对面的,而是中间挂个帘子,这样,声音会清晰地传过去,但人脸却是看不清。
探事三司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