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王怒而问曰。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自不见。王曰。於我有否。提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见。提曰若出见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见。当为我说。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徧见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王闻偈已。心即开悟。悔谢前非。谘询法要王复问波罗提。师承为谁。提曰。大王之叔。菩提达摩也。王闻遽勅近臣。迎祖至王宫。祖为王忏悔往非。王闻泣谢。随诏宗胜归国。近臣曰。宗胜被谪时。已捐躯投崖矣。祖曰。胜尚在。召之当至。初胜受摈。耻不能正王。遂投身危崖。俄有神人。以手捧承。置於岩上。胜曰。我忝沙门。当与正法为主。不能抑绝王非。是以捐身自责。神何佑助。愿示所以。於是神人乃说偈曰。师寿於百岁。八十而造非。为近至尊故。熏修而入道。虽具少智慧。而多有彼我。所见诸贤等。未尝生珍敬。二十年功德。其心未恬静。聪明轻慢故。而获至於此。得王不敬者。当感果如是。自今不疎怠。不久成奇智。诸圣悉存心。如来亦复尔。胜闻偈欣然。遂宴坐岩间。至是王遣使山中召胜。祖谓王曰。知胜来乎。王曰未知。祖曰。再命乃来耳。使者至山。而胜辞。果再命乃至。
戊戌十七年(魏神龟元年)。
姬光出家宴坐香山。
光少则超然博极载籍。尤善谈老庄。后览佛乘。遂尽弃去。依宝静禅师出家。名神光。徧学大小乘义。年三十三返香山。终日宴坐。
己亥十八年。
沙门慧皎奉勅撰高僧传成。
始於后汉明帝永平十年。终至梁天监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载。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开为十例。一曰译经。二曰义解。三曰神异。四曰习禅。五曰明律。六曰遗身。七曰诵经。八曰兴福。九曰经师。十曰唱导。凡十科所叙。皆散在众记。删聚一处。述而无作。合序录为十四卷。号曰高僧传。
祥符荫曰。普通以前。直指之道。未来东震。最上风规无闻焉。而译经弘法之士。皆大龙香象。神力变化。未有以奋发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