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心是法。佛法无二。僧宝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祖深器之。即为剃发。曰。是吾宝也。宜名僧璨。其年三月十八日。於光福寺受具。自兹疾渐愈。
祖回示向居士书偈。
向居士幽栖林野。木食涧饮。北齐天保初。闻祖盛化。乃致书曰。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盘。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求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祖回示曰。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居士捧披祖偈。乃申礼觐。密承印记。
佛灭后一千五百年。
元帝(名绎在位三年)。
元帝壬申承圣元年。
癸酉二年。
祖付僧璨衣法。
僧璨执侍经二载。祖遂嘱累。付以衣法。偈曰。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又曰。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般若多罗悬记。所谓心中虽吉外头凶者。是也。吾亦有宿累。今往酬之。汝谛思圣记。勿罹世难。俟时传化。
祖度僧那。
那马氏子。少而神隽。年二十一。讲礼易於东海。听者如市。投祖出家。自是手不执笔。尽弃世典。惟一衣一钵。一坐一食。奉头陀行。后谓门人慧满曰。祖师心印。非专苦行。但助道耳。若契本心。发随意真光之用。则苦行如握土成金。若惟务苦行。而不明本心。为爱憎所缚。则苦行如黑月夜。履於险道。汝欲明本心者。当审谛推察。遇色遇声。未起觉观时。心何所之。是无耶。是有耶。既不堕有无处所。则心珠独朗。常照世间。而无一尘许间隔。未尝有一剎那顷断续之相。
甲戌三年。
祖往邺都化导。
诏国内一切禅师入台供养(应供。不书。此书。以其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