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特往秦望山。建窣堵波奉藏。以周威烈丁卯。至唐高宗显庆二年。实一千七十二年。其在此土。盖历四百余岁云。
四祖支下第一世禅师牛头山法融寂。
邑宰萧元善请住建初寺。辞不克。先是善请就寺讲大般若经。至灭静品。地为震动。遂命入室。上首智岩。付以法印。将下山。谓众曰。吾不复践此山矣。时鸟兽哀号。踰月不止。山前有四大桐树。仲夏之月。忽然凋落。时显庆元年也。至二年正月二十三日。不疾而逝。窆於鸡笼山。融生缘延陵韦氏。行化归里。创今天宁寺( 皇清康熙丁卯。过庵轮禅师。重建大殿。题丈室曰。懒融堂云)。
戊午三年。
己未四年。
庚申五年。
辛酉龙朔元年。
壬戌二年。
沙门威秀表明不拜君亲诏依议。
四月十五日。勅令僧道咸施俗拜。京师大庄严寺沙门威秀上表。征引经律。所以不拜之故。及历朝会典崇奉之意。表上。集百官中台议。时朝宰五百三十九人请不拜。三百五十四人请拜。至六月勅不拜君。而拜父母。寻以道重於所生。罢拜亲之诏。如秀议。
祥符荫曰。佛制出家。不拜君亲。佛以法眼。明见无差。非悖伦傲上也。以君为国主。雅有化育之恩。僧出世学道。志出三界之外。得道者。重其道。未得道者。申其志。历代帝王。咸令不拜。着有令典。自宋奉勅住山。致有称臣膜拜者。俯狥一时。乃踰佛制。当时以道自守者。或不然今则去古愈远。僧称知识者。盖为知时引分未得坚持笃守其道。帝王盛有雅重三宝者。而无远公秀公其人表章之何必古道之尽复也。至亲则生我一世之色身。而凡为僧者以道报亲。度其亲无量劫生死之苦。使亲得知有法身向上事。以此校之。胜於生育色身之恩多矣。故亲在所不拜。不然。俨然学佛祖之道。而岸傲悖谬。乌乎敢。亦何以受一切人天礼拜。而使之信服乎。
大士善导化生净土。
导不知何处人。贞观中见西河道绰九品道场。讲诵观经。(绰笃志净土。有僧定中。见其数珠如七宝大山为众讲十六观经。将二百遍。听者搯珠念佛。响振林谷。念佛日以七万为限。贞观二年寂。众见化佛空迎天花下散)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