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先生赶忙要来≈lt;朱子语类》,细心阅读,过了好一会儿,才渐疚地说:“原来朱子还有这样一本书!”说完,沉默地走了。然而我对朱子的观点还有疑惑之处:按朱子的主张,人是秉承天地之气而生,死则气散而还归于天地。叶贺孙记录的所谓“(人的生死)如同鱼在水中,外面的水就是肚子里的水,鳜鱼肚子里的水与鲤鱼肚子里的水是一样的”,其道理十分精辟;但这不能像祭祀之礼那样由圣人制订,载于经典。所以不得不说先人与子孙一气相通,聚起来接受祭祀。受祭之后,又散入虚无之中。我不明白这种气散还之后,是与天地间的元气混为一体呢?还是混杂于元气之内呢?如果混为一体,那就如同百川归海,焱水合一,无法分清哪是长江水,哪是淮河水,哪是汉水之水了;又如同用五种调料做汤,合成一种味儿,然后也就无法分出这味儿中哪是姜味儿,哪是盐味儿,哪是醋味儿,哪是酱味儿。又怎能从天地间分离出某某人的气,使之与各自子孙的气相通呢?如果是掺杂于元气之内,那么它就会像灰尘一样四散飞扬,不知会分离到几万亿处,像游丝乱飞,不知会相距几万亿里。遇到子孙祭祀,他们只是星星点点,条条缕缕,分散在广阔的空间,如果说能聚合为一,不是太不近情理了吗?即便是能聚合,此气若无知觉,又怎能感觉到子孙的祭祀呢?又怎能享用祭品呢?此气若有知觉,知觉由何而起?有知觉必然有心,那么心附于何处呢?所以若有心就一定有身,有了身,就是鬼了,于是又成为有鬼论。再回过头来说,这种气聚集起来之前,如果那亿万微尘,亿万缕缕,尘尘缕缕皆有知觉的话,就不止是一个鬼了。不过是佛家所说的鬼,潜藏于地下;儒家所说的鬼,旋转于空中。佛家的鬼,平时一直存在,儒家的鬼,是临时凑合起来的,他们又怎么能相互取胜呢?这实在不是学问浅薄的人所能明了的。
乌鲁木齐的某千总,得了寒疾。有一个道士上门为他诊治,说他们过去有缘,特地前来相救。恰好一个被流放的高某的妻子,很懂医术,看了药方,吃惊地说:“桂枝吃下去,会使阳气过盛而死亡。药物和病情相反,怎能轻易服用?”就极力阻止他。道士叹息一声说:“真是命啊!”抖抖衣服走了。高某的妻子用承气药汤治愈了千总的病,于是就认为道士是骗人。我回来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