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白话文_卷十四槐西杂志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十四槐西杂志四(4/39)

既然很多,吸取的精气就不少,于是聚集了不少暴戾之气。盗贼凶猛残暴,也聚集着暴戾之气。两种暴戾之气相互感应,刀剑就会发出声响。这就好像弹琴的人,弹宫调具有宫声的器物就会共鸣,弹商调具有商调的器物就会共鸣。能发出蕤宾之调的铁,当有人弹奏此调时,便在水池中跳跃;能发出黄钟调的大钟,遇有人敲出此音,会在泥土中共呜。并不是什么东西凭附在上面呢。至于猛烈的雷火,一切暴戾之气触到它就全部消失了。所以一遇到强烈的电光,刀就变为凡铁一块。可知霹雳闪电,并不是专为下击这些能发出声响的器物才爆发的。

我曾为西域的汉代壁画毁于兵火和煤灰而叹惜,但又感到奇怪,一二千年的笔迹,怎么能保持到现在呢?堂侄纪虞告诉我:“用朱砂和黑墨画在石壁上,如果风雨吹打不着,石上不生苔藓,就能够长期保留下来。”易州与满城县交界的地方,有个村子叫神星。黄河自北而来,至此又折向东南,有两座山峰相对峙于河的南北,相传是陨落的流星生成的,所以就给村子起了这个名。这两座山峰都是上面张开下面收敛,恰似云朵拔地而出。山势险峻,无路可寻。那些好事的人踩着山崖上的孔穴攀缘而上,只能到达山腰。上面有不少前人的题词刻名,最早的竟有北魏人和五代人,仍旧字迹清晰可辨。可见西域洞中的汉代壁画能保留到今天,也就不足为怪了。可惜的是,山上题词人的姓名,虞没来得及记录下来。好在易州、满城都不算远,应该走访当地居民询问一下。

虞又说:在落星石北面有一条渔梁,当地人世代独享捕鱼的好处,每年过节就杀猪宰牛祭祀渔梁神。有一次,有人教当地人毒鱼的办法,在上游投放挤出的芜花汁,下游的鱼虾吃了,就都被毒死,浮出水面,收获的鱼虾要比用网捕多上十倍。经过试验,十分管用。于是就在上游搭起窝棚,日日用这方法毒鱼。有一天,正是正午时刻,有一片黑云从龙潭里飞涌出来,一时狂风骤雨大作,雷电轰闪,把窝棚烧成了灰烬了。大家害怕起来,就不再毒鱼了。打渔为生的方法,从伏羲时代就开始了。不过,细密的网不入鱼池,这里也有仁政存在。截断河流来抓鱼的行为,圣人都很反感,何况用残忍手段去摧残生命,把鱼类家族一下子消灭掉呢!惹得神仙生气,也是当然的事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