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之头。亦不出乎此意。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方缺)
病机机要云。瘰者结核是也。或在耳后。或在耳前。或在耳下连及颐颔。或在颈下连缺盆。
皆谓瘰。或在胸之侧。或在两胁。皆谓之马刀。手足少阳主之。此本膏粱丹毒火热之变。因虚劳气郁所致。止宜补形气。调经脉。其疮当自消。盖不待汗之下之而已也。其不详脉证经络受病之异者。下之先犯病禁经禁。故致失手。且有兼痰兼气兼血兼阴虚等证者。病本不同。治当求责。
疮疡者火之属。须分内外以治其本。内之外者。其脉沉实。发热烦躁。外无赤。痛深于内。其邪气深矣。故疏通脏腑以绝其源。外之内者。其脉数。肿在外。形证外显。恐气极而犯内。故先托里也。内外之中者。外无恶之气。内亦脏腑宣通。知其在经。当和营卫也。用此三法之后。
虽未愈。必无变证。亦可使邪气峻减而易愈。
外科精要云。热发于皮肤之间。浮肿根小。至大不过二三寸者为疖。六腑积热。腾出于肌肉之间。其发暴盛肿。皮肉光软。根脚广大为痈。五脏风毒积热。攻肉骨。风毒猛暴。初生一如蓓蕾。形自焦枯。触之应者乃疽也。夫五善七恶者。动息自宁。饮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调匀。
二善也。脓稠肿消不臭。三善也。神采精明。语声清爽。四善也。体气平和。五善也。烦躁时嗽。
腹痛渴甚。或泄利无度。小便如淋。一恶也。脓血大泄。肿尤甚。脓色败臭。痛不可近者。二恶也。喘粗短气。恍惚嗜卧。三恶也。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视者。四恶也。
肩背不便。四肢沉重。五恶也。饮食不下。服药而呕。食不知味。六恶也。声嘶色败。唇鼻青。
面目四肢浮肿。七恶也。五善见三则瘥。七恶见四则危。然则病有源同七恶者。乃皮紧急而知善也。病有源同五善者。乃皮缓虚而知恶也。是岂凡医所知哉。
凡人初见发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以湿纸覆其上。立视候之。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取大蒜切成片。如三钱浓薄。安于头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壮即换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