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继续给卡吉娜讲述
那烂陀寺悠久的历史来源:
“我们中印两国,同为四大文明古国,但是我们中国,出现文字时间,要比你们印度早的多。
所以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记述的时候,你们印度佛经有很多版本。
当时,玄奘法师抵达释迦牟尼的家乡之后,发现一个很尴尬的问题。
就是当时佛祖的家乡,已经不怎么信佛了。
所谓正经版本的经文,更是难以找到。
没有办法,玄奘法师开始游历你们整个印度,去学习和搜集经文。
后来来到了那烂陀寺,在那里学习了好几年。
毕业之后,他又开始在整个印度游历。
求学的过程异常艰辛,但是成果显著。
经过十几年的苦修,玄奘法师已经在整个印度境内,成为了极为有名的佛学大师。
所以你们印度高僧,给到了他一个‘三藏法师’的称号。”
卡吉娜听完说道:“这个称呼我知道,你们中国名著《西游记》里面不是有玄奘法师,叫‘唐三藏’吗?”
我说“正是”
“根据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记载:
那烂陀寺,是位于你们印度比哈尔邦的佛教寺庙。
那烂陀,(梵语:nanda)。又作那兰陀寺、阿兰陀寺,意译为施无厌寺,全称那烂陀僧伽蓝(梵语:nanda-sa!gharaa)。
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其地即今拉查基尔(rajgir)北方约十一公里处之巴达加欧(baragaon)。
五世纪初,笈多王朝之帝戒日王(梵语:s/akraditya)为北印度曷罗社槃社比丘(梵语:rajava!s/a)建立本寺。
历代屡加扩建,遂成为古印度规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学府。
《大唐西域记》卷九,详载那烂陀寺建寺之由来及沿革,谓其地原为庵摩罗园。
佛陀曾于此说法三月,彼入灭后未久,帝日王即于此处创建伽蓝。
寺名之由来有二说,一说伽蓝之南庵摩罗林有池,池中有龙,名那烂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