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进行修行。
很多女眷也要皈依佛门,这就是最早的比丘尼,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尼姑。
据说,在悉达多80岁的时候,圆寂在了拘尸那迦。
最后教导弟子说,“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有灭的那一天,不必为他的灭而难过。
为了获得内心的解脱,应该潜心研究佛法。自己完成自己的度化,才能修成正果”。说完悉达多入涅槃。
佛陀入灭百余年后,此时的佛门戒律已有250戒,相当的严格。
僧团内部一部分僧众认为有一些戒律确实难以执行,所以提出“十事”,要求把“十事”判定为例外。
但是遭到了众多长老们的反对。因此僧团内部出现了宽松派和严守派。
严守派人数比较少,但是僧人的地位比较高,被称为上座部。
宽松派人数众多,被称为大众部。早期佛教从这里开始慢慢出现分裂,这件事被称为“十事非法之争”。
公元前268年左右,阿育王继位。
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在古印度迎来了鼎盛时代。
佛教提出的很多内容,比如慈悲、戒杀生、邪恶会下地狱等理念,非常有助于稳定人心、稳定统治。
阿育王自己也开始了潜心修行。对于臣民,他提出要忠于职守,忠于国王,这样死后才能升入天界,反之就要下地狱受苦。
他把佛教的因果报应教义和统治者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以达到维护政权的目的。
另外,阿育王还劝导人们多行布施。
不仅包括金钱的布施,还有佛法教诲的布施,也就是鼓励大家去宣扬佛法,从而积功德。
阿育王为了把自己的法广布全国,还固定的派出自己的法治大臣,到全国各地巡回说法。
阿育王虽然皈依佛教,但是对待其他宗教他也是非常宽容,平等的看待。
阿育王曾专门到佛陀的诞生地蓝毗尼?
佛陀的悟道地菩提伽耶、佛陀的初传法轮之地鹿野苑以及佛陀的圆寂之地拘尸那迦进行朝礼。
并建立了很多佛塔。
相传佛陀入灭后,人们对他的遗体进行了火化,残存的遗骨舍利被中印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