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求甚解,跳过去算了。我们讲了一学年《红楼梦》,思想艺术,大讲特讲,像这样的词汇用语名物的问题,我们就一句也未提到。这都无关宏旨。(当然,也应该不放过,读书不求甚解,总是不对的。)因为那是白话长篇,一二名物词语不懂,并不影响对于主旨的了解。可是现在的《聊斋志异》却不同,它是典型的文言短篇,主旨、形象、故事及作品的意思和意味都是通过那些精练的语言,通过用词造句的匠心表达出来。一词一句不解,会影响到全篇。我们且不当以懂得了一篇的大意为满足,并要进而了解与体会其艺术表现的高妙处。因为我们不只是在豆棚架下听狐鬼故事,我们是文学的学徒,是要做中国文学的专家。我可以举一事,今日市上有用白话语体译的聊斋故事(不是连环画),译得不能说不忠实,但读起来,失掉原文的神味,成了纸扎的花朵,无香味,色泽也不对,成了死的东西。有一青年告我,他读《聊斋志异》原文,只懂得百分之五十或七十,于是他买来译成白话的《聊斋志异》故事来看,看了几篇,就不想看了,说还是看那半懂不懂的原作有意思,能有吸引人的魅力。文学本是以语言为物质材料的艺术,而《聊斋志异》这样的文言小说,则尤其为精致的语言的艺术。我们不可放过。这事我要提起大家的注意,虽然达到如何程度,不可过分要求,但不可忽略。此应属于古汉语的,语言和文学不可分的关系,于此可知。此事甚复杂,不易,我在此方面亦少功夫,愿与同学一同学习。通行评注本,为但明伦评,吕湛恩注的,注也是文言,无标点句读,那是供旧时代具有文言修养的读者用的,对我们目前的读者,仍有困难。但亦有帮助,多看了,就可以进去。全部的新注本,国家出版社正在做,恐须一二年后才得出版。我建议以选注本为精读之助,旧全本作参考。有了66篇的具体详明的学习打了底子,可以触类旁通。再以旧本作参考,问题不大。此不只对阅读《聊斋志异》为必要,对我们文学阅读修养、古汉语修养、古代文学修养,亦是大有益处的。但看明白了词句,并不等于对领会其语言艺术全部问题都已解决。我们还须领会其表达思想感情及故事内容的特殊手法,了解其行文的风格或精神韵味,这方面也是很深厚复杂的,自内容至形式、方法、技巧,它接受了自古以来文章的优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