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故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晌。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孰能与于此。
以上言易之神。释文。晌亦作响。朱子云。晌古文响字。言易受筮者之命。如响之应声。而告以来物之吉凶也。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交。极
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爻数至三。内卦终矣。故曰必变。乾四云。乾道乃革是也。此从三才而言也。若从五行言。至五而盈。故过五必变。乾上有悔。泰上城复于隍是也。故曰以变。一二三四。与六七八九同。而阴阳则异。故一与六相错。二与七相错。三与人相错。四与九相错。综者来往上下也。数至三而终。终则复始。故三变成一爻。至五而盈。盈则返初。五加一为六。加二为七。加三为八。加四为九。故曰错综其数。错则阴数与阳数相合。相得。故曰成天地之交。综则阴阳往复。循环不穷。而四象以出。此明易用六七八九之所以然。古今说此者。人执一辞。旋无定解。姑申其本原如此。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成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四谓尚辞尚变尚象尚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为而作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如斯而已者。言易道尽包括于十数之中也。本义从程氏。置于大衍章之前固谬妄。即据汉书置于天数五之上。仍未得也。如在彼处。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数语。尚何指哉。须知如斯二字。即指天地数。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国而神。卦之德方以知。
六支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石经作先。诸家训先为尽。实先洗古通用。庄子德充符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与此洗义同。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