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举人,乾隆二十六年任容城知县。容城置县自汉始。县志肇于明隆庆丁未邑令李蓁春,再修于邑令蒋如苹,三修于崇祯癸未邑令胡廷佐;稿成未梓而廷佐罢去,付其稿于邑人孙奇逢所。至清康熙癸未,邑令赵士麟索旧稿于奇逢,以备采取,厥成县志。此志克淳续《赵志》后百余年之事,成于乾隆辛巳;凡八类,曰舆地,曰宫室、曰学校、曰食货、曰秩官、曰人物、曰艺文、目杂志,各有子目,各有小序于篇首,而小序皆为空虚之言。
蠡县志十卷明崇祯十四年刊本,清顺治八年、康熙十九年增刊(徐家汇藏书楼藏)
明钱天锡纂修,清祖建明增纂。天锡字公永,沔阳人。天启二年进士,崇祯十二年特命整饬保定兵备,在蠡县驻扎。建明字馨宇,辽东人,顺治八年任蠡县知县。汉蠡县为蠡吾,金元为蠡州,明为县,畿南一大邑也。崇祯时李自成攻近畿辅,亟于防务,于是特出宪臣以督城守,为京畿要地也。天锡为此志盖有旌伐之意。凡十卷,分方舆、建置、亩籍、祀戎、爵秩、选举、人物、祥异、荒政、艺文、寺观、仙释、陵墓十三类,惟荒政一类叙述较详,余则简约。建明病甚疏漏,为之增补,又为续志四卷,分列各类之后。康熙十九年知县耿文岱又续补顺治八年后事,为续志一卷,附订于书后。
雄乘二卷明嘉靖十一年刊本。版心上有“栎亭别业”四字(天一阁藏)
明王齐纂。齐字镜堂,嘉靖八年任雄县教谕。按齐自序云:“雄旧无乘,予谕雄之三年,以太守北泉阎公属修志。”此志是为雄志首创。凡二卷,上卷疆域第一,凡十目,山河第二,凡四目;风土第三,凡三目;田赋第四,凡八目;建置第五,凡九目。下卷礼制第六,凡五目;官师第七,凡十三目;人士第八,凡五目;选举第九,凡七目,祥异第十,不分目。卷前有县境、县城、县治三图,沿革谓:“五代初建瓦桥关,即今南关。周世宗显德六年置雄州,金改为永定军,元废军复建雄州,洪武初改州为县。西南二里曰大雄,突出群表,县因名。”故雄州之名,取义于大雄一隅之地也。
雄乘三卷清康熙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姚文■〈亠上燮下〉纂修。文■〈亠上燮下〉相山人,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三年由福建建宁府推官调任雄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