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存此帙耳,此本外,惟蒲圻张国淦藏有抄本,今归于上海图书馆。
太原县志六卷明天启六年刊本(山西大学图书馆藏)
明屈钟岳修,谭诚言纂。钟岳陕西蒲城县人,举人,天启间太原知县。诚言山东淄川县人,举人,天启间任太原县儒学教谕。太原为古都会之地,汉、晋时为大都名区;自唐高祖创业于兹,因建为北都,而后唐、后晋、后汉皆兴于此。太原又称晋阳、龙山,明置太原府,以阳曲、太原为附郭县。太原置县始于明,嘉靖三十年邑人高汝行,始纂县志六卷。此志乃仍《高志》门类,稍加润溢;其书体裁,共分四十九门,无纲领目。书中纪载,据事直书,不具自见,不著论赞;颇为翔实,绝无附会夸耀之辞,为志乘核实之一道。此书前惟张国淦先生有藏,而未见于公私藏家书目著录也。而近山西大学图书馆,发现天启刻本。
重修太原县志十六卷清雍正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沈继贤纂修。继贤字鹤书,浙江海宁县人。康熙五十四年进士,雍正元年任直隶乐亭知县,七年补任岚县知县,修有《岚县志》,八年调任太原知县,又修《太原县志》,亲定志例,大变明时县志体裁;卷帙大增于前志,拾遗补阙,典核详明。其体例,自建置迄杂志,凡十六类,每篇皆前加弁语,修辞考据,比于明修县志,自有精严深到之处。然据道光《太原县志》序例,议此志于建置沿革,语略而不详;纪人物,则所载有未确。又谓太原多渠道,为民生之大计,为何无水利专目,仅见附于山川后,列渠一目,而所叙不能详尽。其所议此志之短,上举如此之例者犹多。以渠道而论,则太原之渠由来已久,据郦道元《水经注》云:“因智伯遏晋水,灌晋阳之遗迹。”按此志而未有引载。山川目后附渠一目,惟纪晋水有大渠四,小渠二,其余河泥渠道,凡三十有六,仅记渠名,而未述其灌溉源委。嗣后道光县志列水利一门,记各渠之水势流源,以及考历来之兴废迁变。又于书后附渠案一门,汇聚历代争渠讼卷。渠道为太原要政,历修志乘所载渠政,其愈近则愈详。
榆次县志十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天津图书馆藏刻本,北京图书馆藏胶卷)
明张鹤腾修,褚铁、张国儒纂。鹤腾字凤逵,河南颖川卫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