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地方志提要_稀见地方志提要卷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三(6/38)

县志九卷清雍正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金世传纂修。世传雍正七年任洪洞知县。据本志沿革谓:“洪洞于春秋时为杨国,汉为河东杨县,后魏以县有洪洞镇更名洪洞县。”考其县志,创修于明嘉靖三十三年知县王业;万历十三年知县乔因羽,清顺治十六年知县赵三长,康熙十二年知县邵琳各为一修。此志乃继康熙《邵志》重修,纪载较前志为详,其编例,分舆地志、田赋志、官司志、人文志、秩祀志、食货志、武备志、杂撰志、艺文志九门。舆地志风俗篇,载贡生晋淑京所撰禁奢条议,琐述县人奢靡之礼俗。其文有云:“行财即古纳币之礼,近俗竟有假妆匳”为饵,以争财礼者;即有用铜锡充数,以诓亲者;更有以好看为名,令男家借取首饰币帛,及赚物到手,或尽裁翦,或竞当卖者。致使日后残恨其妇,诟言詈其婿,究以两姓之好,遂成仇雠。今议聘礼,多者银二十两,币十六端,裙挂裹绢各四件,彩线金绵各一槅;头面止插一糕,金银花不过十对。次者银十二两,币十端;裙挂裹绢各二件,头面金银花八对。又次者银八两,币六端;裙挂裹绢各一件,梭布二匹;头面止用银花六对,食盒至多不过六架。”即此一节,以知欲止制洪洞礼俗之奢靡一端也。因洪洞于明时为殷富之区,观户口篇所载,万历间多至九万八千余口,而雍正初年,编审仅有三万余。按户口篇云:“洪民自明隆、万间,生齿浩繁;至崇祯末遭兵燹之变,民多背井离乡,而村落空虚。”

浮山县志四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三至四。上海图书馆藏全帙)

清潘廷侯修,秦绍襄纂。廷侯字次公,奉天宁远州人,举人,康熙十一年任浮山知县。绍襄字谦社,浮山县人,庠生。唐武德二年析襄陵置浮山县,四年又改名神山;以县东南羊角山,世传老子降神于此故名。据《新唐书·地理志》载:“浮山以老子祠更名。”迄金大定七年,复改为浮山县。按羊角山者,传谓汉羊角哀死于此山故名,山上有羊角哀庙。《崇文总目》著录,龙门王屋《羊角山记》,书久佚;故羊角哀事,于志乘外,实无可考矣。羊角山即浮山,为道教发祥地,故世称黄冠日:“浮山道士。”考浮山县志,有明嘉靖间许安《浮山志》,与此志,均为北京图书馆所藏之孤本,惜多残缺,《许志》多断烂残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