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地方志提要_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二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二上(16/23)

狮头最佳。引《异闻录》述术士董元素取南中柑桔之事。又引《史记》谓“江陵千树桔,其人与万户侯等”之语,以证枝江汉代产柑,枝江即汉之江陵地。查此志自咸丰、同治间兵乱之后,百无一存,据《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此书为仅存之本。

宜城县志三卷明嘉靖四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上、中)

明郝廷玺纂修。廷玺四川宜宾县人,嘉靖二十九年由举人任宜城知县。据本志邑人王麒序谓:“此志为廷玺官宜城之明年觅得故志一本,欲增修之,成于甲寅岁。”查宜城旧志,有正德九年朱崇学修《宜城志》二卷,此志继《朱志》增修,编为三卷,卷上建置沿革、邑名、分野、风土、形胜、疆域、城池、山川、井泉、公署、学校、仓库、牌坊、街衢、乡都、墟壝、陂堰、卷中古迹、陵墓、祠庙、津渡、桥梁、铺舍、村市、寺观、户口、田赋、土产、土贡,卷下人物、流寓、宦迹、进士、举人、贡士、人材、孝子、义夫、烈女、节妇、封赠、仙释、杂录,凡四十三门。卷前有县城图一,城正方形,南二门,东二门,西北各一门。此本只存上中二卷,下卷已缺佚。诸门记载均简略,体裁亦非上驷;较有史实可参考者,如建置沿革载:“宜城在襄阳南百二十里,本春秋郾子之国,楚为鄢县,又名鄢城。秦昭王二十八年,攻楚得鄢为卬县,属南郡,汉惠帝十二年置宜城县,晋为襄阳郡治。刘宋属华山郡,梁改为率道县;隋属襄州,唐属鄀州,寻改属襄州,以汉南县省入。唐天宝中复为宜城县,宋元仍旧。明因之,属襄阳府,编户七里,成化十八年新增九里。”城池门均仍旧志,篇后有增续补记,称嘉靖三十年秋七月,汉水汜滥,没堤冲城,荡覆民居,受害为甚之事。山川门述及往事陈迹,谓牛心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宋师与元阿木战此。卧牛山条,附元姚楚山题《卧牛诗》,山有坑,内有石如卧牛。河川以汉江为主,在县东四里,源出陇西嶓冢山,由汉中流经郧县、均州、光化至府城;又东南经本县抵承天府,至大别山入于江。次为蛮河,在县西四十五里,发源自房县界,经南漳入本县;西南至破河流入汉江,春秋时名鄢水,后曰夷水。按后修县志,咸谓此志考沿革,舛误殊多。后志谓宜城夏为卬国,周为罗鄀、鄢地,秦置鄢即鄀县,汉惠帝始改鄢曰宜城。此志考宜城名之始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