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笔记_伟大的抒情作家屠格涅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伟大的抒情作家屠格涅夫(6/8)

义者,而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所以我们不能过分强调他作品的社会的政治的内容,而首先应看到的是作者主观上所要表达的东西,其中首先包括作品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大自然的风景情状。

对中国读者来说,尤其是对中国知识分子读者来说,屠格涅夫的作品似乎更为亲切。这位俄罗斯作家,是在一百多年以前所写的作品,仿佛打破了时空的间距,呈现在今天的世界读者面前,其主人公的精神生活,憧憬与追求,似乎就是每个读者所熟悉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大概这也是屠格涅夫作品艺术魅力的一个方面。在俄罗斯,可说从十九世纪开始,文学批评界便把作家的世界观及其作品本身的矛盾摆在研究的首位,以致形成作家与批评家之间旷日持久的论战,有的甚至伤害了原本相当不错的感情。其实,作家从事创作的初衷,就连作家本人也不是十分明确的,正如屠格涅夫所创作的许多抒情作品,一般来说,只是由于某种事物对自己心灵的震动,引发出创作的激情,亦即“真实”地记录事件所发生的整个过程。至于作品后来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思想影响,可说作者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一点我们应当相信作者。从今天的历史高度来看,我们没有必要从古今中外的每一部优秀作品中挖掘什么“社会进步意义”,倒是应该多研究些艺术上的成功之处,因为既然它是优秀的,其进步意义自不待说,否则就不会被当代的读者争相阅读,也不会流传于后世。

长篇小说《罗亭》(1856)的同名主人公,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有理想和抱负,憧憬光明的未来,然而却仅限于思想上的驰骋,难免有夸夸其谈之嫌,遇事瞻前顾后也在预料和情理之中。说自己“多余”和“无用”并非调侃和无奈,就精神上的支持来说,应当承认是“无根的浮萍”。说他体现出当时知识分子的心态也未尝不可:有理想有追求,可主观上与客观上都注定他力不从心,彷徨苦闷。《贵族之家》(1859)与《罗亭》有某种内在联系,写贵族知识分子碌碌无为的一生:从童年到青年,从上大学到恋爱结婚,仿佛是走人人都走的一条道路。然而,作者正是在这普普通通的、人人习以为常的背景上,突出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激烈斗争,把情感的纯洁和美放到了神圣的地位,使读者为之赞美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