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殿上,丹屏绮丽,罗帷生香,玉阶上九五之尊,威严堂堂,玉阶下,文武百官,手执玉笏,恭敬而立。
“事情便是如此。”监察御史回禀,“目睹者众多,这两日三位少侠之名已经传遍京中,百姓多有拍手称道者。又不知何处传出消息,说此三人皆曾参加之前天道宫之试,只一人榜上有名,所以,大街小巷起了诸多质疑之声。”
国师桓道出列禀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陛下治下,四海升平,人心淳厚,民有厚德,可喜可贺。对古道热肠的修士,可善加嘉奖,以彰其德,以显其行。”
监察御史不认同:“若只是嘉奖其行,而对百姓的质疑置若罔闻,恐引发无端猜测,于天道宫的威信有损。”
皇帝开口:“诸卿有何想法不妨直言。”
有人出列:“臣以为当予以足够的重视,给出能以服众的交代。此外,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放任有才之士外流,未免令人惋惜。”
皇帝点头,国师府下辖辅师府之一的谢府当家,谢友协适时出列拱手:“天道宫本为汇聚才能出众者而设,没道理放任有才者从眼皮子底下流失,桓国师你说是不是?”不等对方回答,他继续道,“天道宫收入弟子除了宫试,本另有一法专门为古道热肠的散修而设,许是近年来少有,诸位忘记了。”他环视诸人,“此番三位小修士的义举在京中传颂甚广,造成不小的影响,以微臣之见,恰合乎义取之法。”
闻言,桓道不动声色地给他送去两记不满的眼刀子,谢友协恍若不察。
桓道躬身,未及开口,皇帝手指有意无意地点了点案上的奏折,发出轻微的哒哒声,在空旷的殿中却很是清晰:“奉天庙前两日递上了一份,关于天道宫宫试的奏呈……”众臣等他下文,他话题忽然一转,“天道宫乃国师府所辖,此事如何处置还当由国师定夺。”
桓道忙道:“臣惶恐,经谢辅师提醒,臣记起天道宫收入弟子确有义取之法。臣以为人才流失,实令人扼腕,大厦之立,需要每一位栋梁之材。臣愿为陛下分忧,一则以示我朝对临仙山之敬意,一则广延人才为国效力。”
皇帝颇为满意地颔首。
“所以,你与那位杨姓少年都被天道宫以义取之法录入了。”得到消息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