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去吗?
见他坚持,徐蓉自己一个人去。因为刘氏嫌路远,她也不去。
从岩脚村到县城有四十来里(约合二十公里),赶集这天有马车坐,但一个人要二十文钱。徐蓉没有二十文,背上要卖的竹篮、簸箕,满满一背,吭哧吭哧开始步行。
四十里,差不多要走四个小时。徐蓉从天亮出发,接近中午才走到县城。
重阳县是造纸之乡,县城纸商云集,平常城里就比较热闹,今天赶集,街上人流是平常的数倍。
徐蓉来到卖竹器、农具的那条街,从街头走到街尾,没有找到一处可以摆摊的地方。她来晚了,所有可以摆摊的地方都被占满,连犄角旮旯都不剩。
走出那条街,她找了处有阴凉的地方坐下歇息。
二十公里!她以前从未徒步走过这么远的路,还背着那么多东西。要不是有原主徐玉蓉的身体,她估计自己现在已经累趴下。想想还要再走回去,她就不好了。
“你的簸箕怎么卖?”一位路过大娘站在她面前,指了指地上簸箕。
“三十文钱一个。”
大娘扭头就走,一句话没说。
“二十五要不要?”徐蓉在后面喊。
大娘没理她,径直走远。
价喊高了,徐蓉反省。一般簸箕就二十多文钱,她喊个高价,本是想等对方还价。结果人家都懒得理她。
原主徐玉蓉几乎没卖过东西,以前都是刘氏来卖,所以现代徐蓉不知道。其实越是赶集,竹篮、簸箕这类东西的价格就越低。
因为平常闲天不赶集、买竹篮簸箕的人,一般是等着用,二十五、三十文,不在乎多那几文钱。而赶集这天,可挑选、讲价的余地太多,不找到个最便宜的,一般不会买。
这个道理,其实刘氏也不知道。
至于少华,他也不知道。
他之所以没在今天来卖,是因为他的“小竹盒”,另有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