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_第9章 文人的胜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9章 文人的胜利(1/4)

上一章中我们暗示了罗马帝国的形成与汉代帝国的形成之间的某种一致性。下面的事实则显示了罗马征服的坚固:从横渡卢比孔河[1](公元前49年)到亚克兴[2]战役(公元前31年),席卷整个拉丁世界的那场旷日持久的内战,始终没有危及罗马帝国的根基。许多年之后,中国也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危机,险些让汉王朝土崩瓦解,但尽管如此,中国人在亚洲的统治还是得以幸存了下来。

汉王朝早期支系的衰落,显然是由宫廷生活的独特气氛所导致的,因为,并非只有法国才有像凡尔赛那样的宫廷,为王朝的衰落铺平道路。除此之外,还有文人日渐增长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完全跟实际事务不沾边。这一支系最后几位统治者的历史,是宦党与儒士之间钩心斗角的故事,从客观的立场上看,两者都同样无法面对中国强大的持久需求。27岁登基、43岁去世的汉元帝(公元前48年至公元前33年),是个胆小懦弱、优柔寡断的知识分子,任由宦官们监禁自己。随着成帝的登基,衰退进一步加剧,成帝19岁即位,45岁去世(公元前32年至公元前7年),他既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浪荡公子(他总是夜晚微服出宫,流连皇城的花街柳巷,不惜冒着遭遇袭击的危险)。他的继任者哀帝同样也是19岁即位,在位时间从公元前6年至公元元年,他生活在一伙娈童之中,任命他的安提诺俄斯[3]为军队统帅。这种堕落最终让王朝声名狼藉。老太后(元帝的遗孀)利用这个机会,把权力托付给了自己的侄子,也就是鼎鼎大名的王莽,一位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扶持一个影子皇帝(一个9岁的孩子)在皇位上待了几个月,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之后,他就让这孩子喝下了一杯毒酒。然后,他宣布自己为“天子”(公元9年1月10日)。

就这样,已经篡权夺位的王莽不再仅仅是个野心家了。当然,后来为颂扬汉代支系复辟而写的官方历史谴责了这个篡位者。他们没有说出来的,或者至少是极力掩饰的是:这一统治时期(公元9年至22年)标志着文人党的胜利。王莽对儒家教义颇有造诣,关于家长统治抱有跟儒士们一样的理论,这种统治,就是最早(传说中的)统治者和周代先王的所谓统治,它在中国所扮演的角色,有点类似于卢梭十分珍爱的“自然状态”。本着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