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本质上是一种印度宗教,大约600年来一直只局限在印度。其创立者释迦牟尼(于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6年之间生活在恒河的东部流域),他最终挣得了“佛”这个头衔(换句话说,就是“大觉大悟者”)。他是尼泊尔丛林里的一位年轻贵族,弃绝红尘,过着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在经过漫长的禁欲苦修之后,他认识到这是白费力气,在伽耶(今巴特那以南)的菩提树下,他获得了彻悟。他认识到了众生皆苦的普遍规律,这表明,俗世只不过是不断变化的湍流,最终将沦为悲痛。同时应该说,这种悲观主义,源自于印度人普遍抱持的一种信念,这就是对灵魂转生轮回的信念。西方宗教提出了来世的奖赏,而印度教义中的来世,则是以噩梦的形式出现的,因为,所有这些轮回的机会————生、老、病、苦、死————都是为了永恒的苦难而再生的,这就好像是宣判了来生的苦役。
对于这种噩梦般的轮回,佛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要想逃出轮回世界的这种永恒的转生循环,首先必须消灭“对生的渴望”(正是这种渴望导致了转世),消灭自我。这种消灭,是真正的涅或者至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佛并不鼓吹自杀(这只能把人投回到最可怕的转世中),而是提倡与激情作斗争,提倡为了一切生命而牺牲个体,把普遍的善推行到为了众生(包括人和动物)而不断自我牺牲的程度。佛的教义,一方面是形而上的消极,另一方面,又导致了克己、贞洁、慈悲和温顺的处世准则。
要理解佛教的极大扩张,你首先应该认识到,这样一种精神气氛,对于真正高贵的灵魂来说,必定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特别是,我们不难指出,那些关于佛的“前生”(在各种各样的人和动物的外表之下)的传说中充满着诗意的元素,这些传说在文学和艺术中都得到过表达。其中包括那个为了鹿群而牺牲自己的鹿王,那只为了供养道士而自投于火中的兔子,那头提出把自己的长牙献给凶手的大象,以及许许多多别的故事。
在其创立者在世期间,佛教就在恒河东部、摩揭陀(南比哈尔)、贝拿勒斯和奥德等邦宣讲,再从这些地方逐渐传播到整个印度。释迦牟尼所创立的教派,由一个僧侣阶层所组成,他们集中居住在寺庙里,团结了一大帮底层的俗家信众。在接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