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的时间里,佛教信条自然也得到了修改。在其创立者的那种稍显冷漠的道德信条的基础上,添加进了满足人类心灵需要的神学信仰。历史上的佛陀,达到了涅(换句话说,就是“寂灭”),对祈祷者来说,变得几乎不可接近。后来的佛教,通过创造出许多未来的佛————菩萨————从而避免了这种困难,这些菩萨正等待着在极乐世界里道成肉身的时刻,而这段等待的时间,就被用来拯救俗世苍生。其中有些菩萨最终会赢得历史上的佛陀的热爱。弥勒菩萨就是这样的情形,他道成肉身的时刻即将来临,因为这个原因,他被称为“佛教的弥赛亚”。接下来有观音菩萨,她的梵文名字表明她是“佛教的神”,相当于“佛教的圣母马利亚”,这位“女神”观音,将要在中国佛教里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与观音菩萨密切相关的是阿弥陀佛(“无量光”),他在中、日几个虔诚教派中所扮演的角色,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观音菩萨。这座万神殿的创造(显然是于公元1世纪在印度北方建立起来的),正好赶在佛教准备承担起皈化远东的任务的时候,完成了佛教的主要面貌。
新近创造出来的菩萨,将对这次皈化作出很大的贡献。这些高高在上的属灵造像,充满了怜悯和慈悲,在周围产生出一种信任和爱的气氛,这是一种虔诚的、私人化的宗教,东亚还拿不出可以与之匹敌的东西。特别是中国(儒教和道教拿不出任何相似物),将从佛教当中找到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的启示,这对中国社会的所有阶层都是有吸引力的。哲学思考在佛教中找到了取之不尽的营养源,多亏了形而上学,印度佛教才在接近公元1世纪的时候凭借它登上了顶峰。一般而言,这样精心构建起来的体系,其所宣扬的通常是建立在自我和外部世界的非现实基础之上的绝对理想主义。宇宙成了一个“纯粹的思想”王国,一个“理想之海”,这种信条与古代的中国道教有着某种相似之处。除此之外,人们的感情不可能不被关于每位菩萨的无数传说所吸引,被那些为了让他们崇拜而设立的慈爱亲切、令人惊叹的佛像所吸引,被圣徒们的生平————“佛教的黄金传说”————所吸引,被天堂和地狱的缤纷色彩所吸引,最后,尤其是被佛教艺术本身所吸引。
直到基督纪元开始之后,印度佛教才产生出了富有魅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