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看到,整个公元4世纪,在中国北方,前赴后继的突厥-蒙古人的游牧部落,在连续不断的短命王国的颠覆中互相残杀。从这场大混乱中,最终出现了一个更持久的政府,这就是拓跋王朝,这个民族在文明史和艺术史中都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他们的朝代被称为魏(常常称做拓跋魏,以区别于三国时期的魏)。
拓跋是一个在大入侵时期之初定居于山西最北部的突厥部落。在396年至439年之间,他们消灭和兼并了所有定居在中国北方的其他部落,把整个华北地区统一在自己的统治之下,正像欧洲的勃艮第人、西哥特人和伦巴第人消亡之后,法兰克人在他们的废墟上建立了加洛林帝国一样。像法兰克人把日耳曼文化与拉丁文化相协调一样,拓跋人也在保存他们突厥人的活力的同时,又逐步成为了中国传统的组成部分。此外,他们在汉人的心目中也获得了自身的价值,作为中原北方的守卫者,抵御着新的入侵者,尤其是当时控制着戈壁的阿瓦尔人(柔然)的蒙古部落。通过一系列先发制人的远征和决定性的反袭击,他们迫使这些游牧部族在整个5世纪中退回了蒙古腹地。
北魏国王拓跋焘(太武帝,423年——452年在位)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了一场双重争斗中,最终奠定了本家族的大业。一方面要在戈壁作战,保护中土免遭来自北面的游牧部落新发动的入侵,另一方面又要持续不断地压制南京的南朝帝国。在一次不同寻常的讲话中(这是中国史家保存下来的),他本人就暗示了自己所享有的优势:跟蛮人比他是半个汉人,跟汉人比他是半个蛮人。“汉人(指南朝人)皆步卒,我们是骑手。一群小马小牛如何能斗虎狼?至于那些游牧民,夏天赶着他们的畜群在漠北草场放牧,至冬天才南下掳掠。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春天到草原上去攻击他们。在那个季节,他们的马匹毫无价值。牡马一心想着母马,而母马则惦记着它们的马驹。这时候只需出其不意,大举袭击,切断牧场和水潭的通道,不出数日,他们就会束手就擒。”[1]公元427年,他依计而行。四路轻骑兵纵队由南至北穿越了戈壁滩,他们的行进没有被辎重车队所拖累,每个人携带了15天的干粮。措手不及的柔然人被赶出了蒙古大草原,退回了贝加尔湖附近或鄂尔浑河边的崇山峻岭中。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