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拓跋焘亲自实施了一次更远的袭击。游牧部落再一次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陷入混乱,不得不交出数不清的车马牛羊。差不多400年后,同样是这些柔然人,他们最后的子孙在匈牙利被另一位文明的捍卫者————查理大帝————给彻底消灭了。
查理大帝调和日耳曼文化和拉丁文化的方式,与拓跋焘调和本民族信仰和汉族思想信念的努力,我们可以在这两者之间作进一步的比较。天神(tengri,阿尔泰部落的神)很容易转化为“天”————凌驾于儒家哲学之上的天,而大地女神以及各种春天与山顶之神,也可以被认同为汉人自然崇拜中的众神,就像罗马人把邻国的神同化为自己的神一样。但拓跋焘比他的前任们走得更远,他放弃了那些不能被改造得与儒家信仰相一致的阿尔泰宗教。然而,在以这种方式汉化本民族的同时,他并不允许他们丢掉自己的军事才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拒绝放弃祖辈们在最远的山西边境的营地(位于大草原的边缘),而进据他的大军所占领的中国历史都城长安和洛阳。此外,他还保留了野蛮(尽管很明智)的祖制:在一位新的拓跋国王即位之前,新国王的母亲必须被处死,以避免来自这位未来太后或其宗族成员的敌意和野心。最后,与许多其他蛮族首领不同,他不信任佛教影响的日渐衰微和僧侣出家的增长。438年,他颁布了让佛教僧徒还俗的诏令,而444年和446年所采取的实实在在的迫害措施使这一诏令得到了强化。儒教史家怀有敌意地坚持认为,446年的诏令要归因于在一座最著名的佛寺里发现了醇酒和妇人。但儒家文人对这一伟大印度宗教的指控更加严重:佛教徒的僧侣生活“取消了家庭”,并因此动摇了祖先崇拜的根基,另外,它让人有机会逃避兵役,这对于像拓跋焘这样的军人来说很有说服力。
这场迫害以拓跋焘被杀和他的孙子拓跋(文成帝)的最终继位而告终,时在公元452年。接下来的统治者拓跋弘(献文帝,466年——471年在位)公开宣称自己是佛教徒。471年,他让位给儿子(一个5岁的孩子),出家为僧。“他退隐到皇家花园的一座佛塔里,与僧人为伴,除了特别重大的事情,其他概不与闻。”他的儿子,年轻的国王,对这一伟大的印度宗教表现出了同样的热情。在佛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