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_第23章 生活的优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章 生活的优雅(6/11)

的自然环境,只不过充当了一个媒介工具而已,为的是把思想运送到一个纯粹的精神层面。尽管有他们无与伦比的绘画,但对他们来说,形式的世界,用佛家的习语来说,只不过是“露水的世界”,是一条雾气的披肩,通过它,最陡峭的山峰也只是作为纯粹的幻景而升起。他们笔下的风景,淹没于薄雾,迷失在远处,像脸庞一样活泼生动。它的确就是世界的脸庞,杭州时期的大师们想要表达的就是这个世界最普遍的面貌,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们想呈现出其更深刻的意义,因为形式的物质属性只有为了暗示隐藏在远处的东西才会显示出意义。这种山川河流、水陆风光的外在面貌越是因薄雾而柔和、因距离而简化,其内在的精神也就辨识得越清楚。因此,人们习惯使用水墨。前景上,有意只画出空旷的轮廓,几棵弯弯曲曲的树,一间摇摇欲坠的小屋,岸边的一条小船,当峡谷中涌出的薄雾与水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小船很快就变得模糊不清了。地平线上,隔着无法计算的距离————介于其间的薄雾让我们失去了跟现实世界的所有联系————出现了起伏的山峦,其模糊不清的轮廓似乎是悬在半空中。有一些笼罩着湿润水汽的风景,被分隔成不同的平面和半遮半掩的近景的具体形式,最后只留下抽象距离中的空间。

在这些一流派的大师当中,有几个名字跻身于历代以来最伟大画家的行列,他们是:马远和他的儿子马麟,文献记载的马远最早的作品出自1190年,他应该死于13世纪中叶之前;然后是夏,他和马远一样,也工作在宁宗皇帝的统治时期(1195——1224年);最后是梁楷和牧,他们生活在1200年至1270年之间。

日本和美国的收藏中有几幅水墨画,人们相信是马远的作品。喜龙仁描述了现藏波士顿博物馆的一幅早春的山水画:“背景是高高的山峦,山脚下一个小村笼罩在薄雾中。一座小桥横跨过一片水,前景的右边是两棵柳树,纤细的枝条微微颤动,你可以感觉到早晨的微风正轻轻地吹动柳枝;晨雾刚刚升起;此外便毫无动静、没有声音。春天依然在踌躇。”在三井的收藏中,有一幅画画的是一位孤独的渔翁,在冬天的湖面上,正从他的小船上垂下一根渔线在垂钓。小船迷失在浩瀚的湖面上,看不到湖岸,除了寂静的湖水和专心致志的渔翁,别无他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