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_第27章 马可·波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章 马可·波罗(2/8)

一地区。终于,几位旅行者到达了上都(马可·波罗称之为chandu),是忽必烈夏天的住地,位于今天的多伦诺尔附近。他们在这里把教皇格里高利十世的一封信交给了皇帝。后来,马可·波罗跟着朝廷去了北京,当时被称为大都或者汗八里(马可·波罗称之为cabac)。忽必烈似乎很器重他,委托他管理扬州(他称之为yanju)的盐税。

马可·波罗的书记述了在中国的两次旅程:一次是走西线,从北京出发,经山西、陕西和四川,到云南;另一次是走东线,从北京出发,经山东、长江下游和浙江,到福建。在这部记述中,他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份简略的关于华北(cathay)和华南(马可·波罗称之为anji,蛮子,即前南宋帝国)的经济调查。其中,他提到了华北的煤矿:“有一种黑石,像任何别种石头一样,亦采自山中,但燃烧与薪无异,……契丹各省均燃此石。”同样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通航水道所发挥的作用,并认为最重要的是长江(马可·波罗称之为kian),那是中国经济的主动脉:“江上的船只,比航行在基督教世界的江河湖海上的所有船只加在一起还要多,船上装载的器皿也更精美、更贵重。”马可·波罗补充道,每年有20万艘船溯江而上,沿江而下的就更不用说了。他还注意到由忽必烈重修并完善的那条大运河的经济价值,这条运河,使得从长江下游地区运送稻米至北京成为可能。

为了管理这一庞大的国内商业,以及与印度和东印度群岛之间的贸易,在长江下游、浙江和广东等地区的各大港口,组成了强大的商人行会,足以匹敌佛兰德斯的行业协会或者佛罗伦萨的大商会。说到杭州(他称之为ksai,意为“天堂之城”)的行会,马可·波罗写道:“商人是如此众多,而且如此富有,以至于没人能讲出全部真相,它是如此惊人。我还要补充说,这些大商人和他们的妻子……不用亲手做任何事情:他们的生活过得是如此精致而洁净,就好像他们是国王一样。”纸币(马可·波罗幽默地把它比作点金石)的普遍使用,使交易更加便利:“我敢向你保证,他的所有臣民,所有地方和所有百姓,都乐意接受那种纸钞作为支付手段,因为无论他们去哪里,都可以用它购买任何东西————各种陶瓷、珍珠、宝石、黄金和白银。”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