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_第28章 一次民族复辟:明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章 一次民族复辟:明代(4/11)

家长江流域的花卉和灌木。所有这一切,在18世纪被清朝的皇帝们恢复和完善了,但到处都带有明永乐皇帝的标记。正是永乐皇帝,最早在北京南城墙附近修建了天坛(1420年)和先农坛(1420年)。

迁都北京本身就是在宣告一项政策。其他任何一个纯粹的汉人王朝都不曾想到选择这里做首都。北京城的历史角色仅仅是从鞑靼人那里开始的。公元10世纪,契丹人把这里建成了他们的都城之一;12世纪的女真人,以及1260年的忽必烈,都仿效了契丹人的做法。来自北方的征服者们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一点也不难理解,因为北京坐落于中世纪中原的边缘之外,是主要的边陲重镇之一。满洲就坐落在山海关外,当时尚未得到开垦,穿过南口(当时和现在一样),就是蒙古大草原了。无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历史上,北京都是汉人——鞑靼人妥协的结果;在那里,汉人依然是在国内,鞑靼人也还没有出离自己的环境之外。永乐皇帝通过把朝廷从南京迁到蒙古的大门口,迁到忽必烈从前的首都,从而声明了自己对忽必烈子孙们的遗产拥有所有权。

事实上,他的父亲在这一方向上已经为他树立了榜样。朱元璋在把蒙古人从明朝领土上赶出去之后,就曾一路追击,进入了他们的本国。1372年,一支明朝军队直逼外蒙古的土拉河。1388年,十万明朝大军再一次穿越戈壁东部,跟蒙古部落一直打到了贝尔湖的东边、喀尔喀河与克鲁伦河之间。然而,这些袭击只不过是穷追败敌,是恐吓那些游牧民的报复性远征。而另一方面,永乐皇帝则在蒙古执行了一项一贯政策,在蒙古,成吉思汗部落的权威因为被赶出明朝所带来的耻辱而受到了严重的削弱。永乐皇帝千方百计煽动其他部落(尤其是卫拉特部,明代称瓦剌,或称西蒙古人)起来反抗他们。在外蒙古随之而来的内战中,他也介入过几次,特别是1410年和1411年的两次,当时,他领着自己的大军一直打到了鄂嫩河的上游,以及成吉思汗的老家。他想以这种方式把外蒙古的霸权从成吉思汗的子孙们那里转移到卫拉特部的可汗们手里,但用不了多久,汉人就有理由为此而懊悔不已了,因为他们让新生的部落取代了那个因为威信扫地而动弹不得的衰落政权。

在印度支那,永乐皇帝也重新采取了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