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_《恨别》杜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恨别》杜甫(2/3)

细节刻画:颈联通过“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等细节,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其内心的情感波澜。

-情感递进:从首联的离乡之叹,到颔联的漂泊之苦,再到颈联的思亲之切,最后尾联上升到对国家平叛的期盼,情感层层递进,展现出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恨别》,与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及其个人经历紧密相连:

安史之乱的持续影响

-安史之乱于755年爆发,《恨别》约作于760年,此时战乱已持续五六年。叛军长驱直入,局势动荡不安,国家陷入混乱。这场战乱不仅破坏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更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杜甫一家也因此离散,他被迫与亲人分别,背井离乡。诗中“胡骑长驱五六年”直接点明了战乱的时长,反映出安史之乱对社会和人民生活造成的长期破坏,这是杜甫产生“恨别”情绪的重要历史背景。

诗人的漂泊生涯

-杜甫为躲避战乱,辗转流离。在写《恨别》时,他已离开故乡洛阳,一路漂泊至蜀地(剑外)。“洛城一别四千里”体现了离家距离之远,远离家乡使他饱尝漂泊之苦。在蜀地,杜甫生活困苦,且与家人音信隔绝,这种长期的分离和漂泊状态,加深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成为诗歌创作的直接情感来源。

战局的变化与希望

-在杜甫流寓成都期间,虽整体局势仍严峻,但官军作战取得了一些进展,如诗中提到的“闻道河阳近乘胜”。听闻官军在河阳附近取得胜利,这让杜甫看到了平叛的希望,他渴望官军能乘胜追击,早日收复叛军盘踞的幽燕之地,结束战乱,使百姓能重归安宁,自己也能与家人团聚。这种战局的变化影响了诗歌的情感走向,在表达个人离愁的同时,融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胜利的期盼。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杜甫《恨别》的创作背景,从社会动荡、个人流离及战局变化等方面,深刻影响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强化思乡念亲之愁

-安史之乱致使杜甫与家人离散,漂泊至蜀地,远离故乡洛阳四千里。长期的分离与漂泊,让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