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的餐具,只有一点模糊的记忆了,老北京铜火锅要烧炭的这种。开始点火的时候,烟很大,经常要到院子或胡同里去弄。生火开始的时候,上面还会套一个报纸做的小烟囱。现在都有这种金属的拔火帽了,就不用报纸凑合了。
那时候,火锅吃法还没“南北合流”,涮的内容很简单:羊肉、大白菜、粉丝、冻豆腐。没有毛肚、鸭血、海带结,而且是不辣的。
酱料是用芝麻酱、韭菜花、酱豆腐放一起和的调料。
老北京火锅有着悠久的历史,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据考证,解放后出土的东汉文物“镬斗”,即为火锅。唐朝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到宋朝,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朝,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至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着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
清水锅底,木炭加热,紫铜锅具是传统北方火锅的三大特征。与川渝口味的麻辣红油火锅不同,也与东北的乱炖火锅相异。正宗的北方口味火锅是以老北京的清水涮锅为代表的紫铜火锅。
老北京的火锅汤底就是白水,里面加一点葱、姜、海米、香料,没有添加油脂,这样的汤底几乎没有热量。
清朝乾嘉以后,京师乃各地流行吃涮羊肉,与乾隆时期御膳有关。清朝初年,涮羊肉已经列入宫廷菜肴,而尤其以乾隆五十年和嘉庆元年两次千叟宴,主要菜品则是火锅,而在其他大型宴会上,火锅也是必不可少的菜品之一。来自全国各地的平民、官员,在从千叟宴回乡后,必然会称赞在千叟宴上皇帝所赏赐的吃食,而火锅也因此流行起来,清宫中饮食火锅的习俗也由宫廷影响到官府以及民间。
在全国范围内,火锅这一饮食形式也是较为普遍的,也有一些地域特色鲜明的火锅如:北派火锅、广帮火锅、贵州酸汤火锅、云南野山菌火锅等。
相较而言,重庆火锅进入大众视野的时间甚至显得稍晚一些,但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