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可与言道。
曹洞宗第三世同安丕祖宗统止於是年(示寂年月灯录不载。故书法如此)。
曹洞第四世祖
讳□志。生里未详。嗣先同安。
曹洞宗第四世凤栖祖嗣宗统(三十年)○(称凤栖。别於前同安也)。
先同安祖将示寂。上堂曰。多子塔前宗子秀。五老峰前事若何。如是三举。莫有对者。凤栖祖出曰。夜明帘外安班立。万里歌谣道太平。祖曰。须这驴汉始得。
甲午(四月以前唐闵帝从厚应顺元年以后废帝从珂清泰元年蜀主孟知祥明德元)年。
唐立试僧科(试僧始此)。
功德司奏。应立禅定科。讲经科。文章议论科。持念科。以试僧。帝从奏。
禅师师静隐居天台。
静初参玄沙。值示众曰。汝诸人但能一生如丧考妣。吾保汝究得彻去。静蹑前语问曰。祇如教中道不得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知见。又作么生。沙曰。汝道究得彻底。所知心。还测度得及否。静从此信入。后居天台。三十余载不下山。博综三学。操行孤立。禅寂之余。常阅龙藏。遐迩钦重。时谓大静上座。尝有人问。弟子每当夜坐。心念纷飞。未明摄伏之方。愿垂示诲。静曰。如或夜间安坐。心念纷飞。却将纷飞之心。以究纷飞之处。究之无处。则纷飞之念何存。反究究心。则能究之心安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缘之境亦寂。寂而非寂者。盖无能寂之人也。照而非照者。盖无所照之境也。境智俱寂。心虑安然。外不寻枝。内不住定。二涂俱泯。一性怡然。此乃还源之要道也。同时有小静上座。时号二静上座。并终於天台。
乙未(清泰二吴天祚元)年。
丙申(清泰三年十一月以后晋高祖石敬塘天福元闽主昶通文元)年(晋以前称长兴七年)。
丁酉(晋天福二南唐烈祖徐诰升元元)年。
风穴道场成汝州牧请祖开堂。
州牧尽礼请开法。上元日示众曰。先师曰。欲得亲切。莫将问来问。会么。问在答处。答在问处。虽然如是。有时问不在答处。答不在问处。汝若拟议。老僧在汝脚跟底。大凡参学眼目。直须临机大用见前。勿自拘於小节。设使言前荐得。犹为滞壳迷封。句下精通。未免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