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朴的道义,值得流传的。”温公皱着眉头说:“当然是古时纯朴的道义。不过,张一科的行为值得宣扬吗?”后来,条妻的张一科被判抵罪,但判决很轻;赠送银子的商人被判杖刑,但不用带枷示众。温公想了很久,感慨地说:“都不符合法律呀!不过,人情淡薄已经很长久了,有关衙门这样报上来,就这样发落算了。”
据嘉祥人曾映华说:有一个秋月澄明的晚上,他正与几个朋友在园外散步。忽然,从东南方刮来一阵滚滚的旋风,其中有十几个鬼,互相纠缠着,又打又骂。还能辨明他们说的一两句话,似是争论宋代理学家朱熹、陆九渊的学术异同。学术门派之争的祸患,难道竟能一直延续到阴间么!
“去去复去去,凄恻门前路。行行重行行,辗转犹含情。含情一回首,见我窗前柳。柳北是高楼,珠帘半上钩。咋为楼上女,帘下调鹦鹉。今为墙外人,红泪沾罗巾。墙外与楼上,相去无十丈。云何咫尺间,如隔千重山?悲哉两决绝,从此终天别。别鹤空徘徊,谁念呜声哀!徘徊日欲晚,决意投身返。手裂湘裙裾,泣寄稿砧书。可怜帛一尺,字字血痕赤。一字一酸吟,旧爱牵人心。君如收覆水,妾罪甘鞭捶。不然死君前,终胜生弃捐。死亦无别语,愿葬君家土。傥化断肠花,犹得生君家。”此诗见于≈lt;永乐大典》,题目叫做≈lt;李芳树刺血诗》,没有注明创作年代,也不清楚芳树的底细。不知该诗是自述,就像窦玄妻子写的诗一样呢?还是由同时代的人代写,就像焦仲卿妻诗一样。这首诗世上没有流传的本子,我在校刊≈lt;四库全书》时偶然发现的。我喜欢诗中缠绵悱恻的情调,却没有一丝怨恨的情绪,恐怕连鬼神听后都会为之落泪的。我让馆吏把这首诗抄录出一份,但时间一长就找不到了。来到滦阳供职后,在清点旧书时,忽然在一个小箱子里找到了这首诗。它被埋没了几百年,终于又重见于世,这难道不是那位女子的贞魄,直贯日、月、星三光,才使诗具有了不可磨灭的价值吗?陆耳山副都御史说:“这首诗编排在南宋韩世忠孙女的诗前,她生活在宋代末年,那么芳树一定是宋朝人。”根据惯例推断,想来应当是这样。
舅亲安实斋,在某晚上床睡觉,忽听到室外有敲门声。问是谁,没有回答,去看,也没看见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