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金瓶梅》出现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约当十六世纪中叶后、十七世纪初。最初以抄本流传,至万历后期始见刊行。全书一百回。有两种版本:最早的名《新刻金瓶梅词话》,有万历四十五年(1617)东吴弄珠客的序。作品采用山东方言和市井行话,词句不甚整饬。开头借用《水浒传》武松打虎一段故事,而后展开正文。另一版本是天启和崇祯的刻本,名为《原本金瓶梅》[2],内容与上本相同,但回目对仗改得工整了,词句修饰了,方言土语改掉了,回前韵文有许多不同,首回以“西门庆热结十兄弟”开头,借用的武松打虎故事连同末后结插的《水浒传》人物情节全都删去了。这些想都是出于复刻者的加工。
《金瓶梅》的作者,在明代当时就没有人知道是谁,因此有种种臆测和不可信的传说。《词话》本开卷有一篇署名“欣欣子”的序,开头说:“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寄意于时俗,盖有谓也。”“欣欣子”可能就是“笑笑生”本人。这里说明了作者是兰陵人;兰陵是山东峄县境的古称,看书中采用山东口语,所写生活也富有地方色彩,这位作者是山东人无疑。今存署名“笑笑生”的作品还有一首《鱼游春水》词,见《花营锦阵》。当时山东有不少通俗文艺作家,如散曲作家冯惟敏(1511?——1580?)、戏曲作家李开先(1501——1568)等,设想像冯惟敏这样的文人是《金瓶梅》的作者是有可能的。
《金瓶梅》的出现,在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上是一桩应该重视的大事,因为它是第一部文人作者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是第一部取用家庭社会日常生活,描写平凡的市井人物,以揭露黑暗腐败的现实社会和政治的作品。
先说第一点。我们知道,民族文化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小说这一晚成的文学体制也是如此。宋元以来的白话小说,原是民间流行的群众口头创作,后经文人加工,才成为书面文学读物。这中间实经过了一个从开始受封建统治阶级歧视、压迫与摧残而最终以其新鲜活泼的艺术生命迫使对方承认和接受的长时期复杂、曲折的斗争过程。所谓承认和接受,就作品思想内容说,自不免给予了歪曲和改纂,这在封建文人整理加工以前,即口头创作阶段就开始了;但就其体制表现方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