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在总的布局上,作者把刘备、曹操作为全书主要矛盾的对立面,把他们的斗争写成“王者”同“霸主”的斗争,写成“善”与“恶”、“是”与“非”、“义”与“不义”的斗争;把曹操写成绝对的反面,把刘备写成被歌颂的正面。而把东吴放在刘备反曹的同盟者的地位,使之成为反曹的一个辅助(虽然刘备和东吴之间也是矛盾对立的,但和刘、曹的关系比较起来,却显得非常次要)。“反曹”以刘备为主,以东吴为次,这样就使刘备成为三国争雄的中心,成为封建政权的正统。按照历史的帝王系统来看,三国的正统不是刘备而是曹操,作者改变了历史,其目的和效果都是突出了“拥刘反曹”的思想。所以说,《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是不同于历史的艺术创作,是“七分历史,三分虚构”。其实,还不只是七分、三分的问题,而是根本改变了性质。历来常常有历史家把《三国演义》当成历史,直到现在还有些历史家为曹操翻案,这是历史家的偏见,是不正确的。我们说,正因为《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所以它才可以改变历史事实,才可以把刘备写成“王者”,把曹操写成“霸主”。
再说从人物塑造上加强了“拥刘反曹”思想。所谓“反曹”,主要是反对曹操一个人,对他手下的人并没表现出什么反感,比如像典韦、张辽等。而“拥刘”却不只是热爱刘备一个人,同时也热爱他手下的人。作者歌颂刘备的手下人,其用意在于通过刘备和他手下人的关系来歌颂刘备,从而突出“拥刘”的思想。
曹操是个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曹操是个压迫人民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事实;但更主要的方面是他的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的风度。他曾把分散的局面统一在一起,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他又是一个文学家,“三曹”的诗以老曹的最好,是建安文学的代表。可是到了小说中,却专门写他的坏处,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奸雄”的典型,这就不再是历史了。从唐末到宋代,是三国故事的创作年代。人民群众在这个时代,面对着无数的坏蛋执政,经受了各种各样的压榨和剥削,于是他们就把自己在统治者压迫之下的一切感受都集中在曹操这个艺术形象身上,可以说这个形象是广大人民千百年来受封建压迫一切感受的化身。因此,他不是历史人物,而是个艺术典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