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组缃小说课_关于《西游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关于《西游记》(1/8)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里一部伟大的神话小说。它把可惊可喜的瑰丽幻想和深刻丰富的现实内容融合为一体,构成它特殊的艺术魅力。

《西游记》的群众影响之大,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里,只有《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可以和它匹敌。《西游记》最后成书虽较两书要迟一百多年,但这三部巨著有相同的产生过程:那就是,它们都或多或少以一些史事作为依据,经过多少年代人民群众的传说流播和民间艺人们的口头创作,而后由杰出的文人作家再行加工创作而成。它们是古典文学里专业作者和群众作者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光辉的典范作品。

《西游记》的史实根据是:唐代贞观二年(628),27岁的玄奘和尚历尽艰难险阻,周游西域五十余国,至摩揭陀国(印度),入那烂陀寺,钻研梵籍,历时十七年,取得梵本经六百五十七部,献给朝廷。这个青年和尚的壮游经历,在当时及后世引起人们的惊叹和兴趣,又加佛教徒的宣扬,就在人民群众中发展成为寄托他们自己的幻想和愿望的传说故事。唐宋以来,民间的“说话”艺人们采取它作为题材,再加渲染生发,故事进一步神奇化。现存一册有些残缺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宋代刊印的“话本”,写唐僧取经,经过了许多神奇地方;同时又添上一个能文能武、神通广大的“猴行者”,帮助唐僧克服途中重重祸难;另外,还有个“深沙神”,也对唐僧作了神奇的帮助。这个“话本”只一万多字,它使我们看到了今日《西游记》主要部分的原始规模。其中“猴行者”在《西游记》中发展成为主人公“孙悟空”,“深沙神”成为取经四众之一的“沙僧”;而且,《西游记》中有几个重要的故事,这个“话本”里也开始出现了,比如“火类坳”和“女儿国”等。“火类坳”即我们上面选择的“火焰山”故事的原始面目。

在元代(1271——1368),有不少取材于取经故事的戏曲。著名的是吴昌龄的《西游记杂剧》。这时的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已较宋代《取经诗话》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孙行者”和“沙僧”而外,又增添了“猪八戒”“红孩儿”和“铁扇公主”等人物故事。与此同时,也已有人采取这些故事写成小说。明初(1403)编纂的大百科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