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组缃小说课_关于《西游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关于《西游记》(2/8)

书《永乐大典》里存有一则“魏徵梦斩泾河龙”的故事,标题是《西游记》。这段故事有一千多字,和今存《西游记》的第十回的详情细节已很接近。我们估计,这个《西游记平话》的内容和《西游记杂剧》是大致相同的。

但把《西游记》故事加工创作而成为一部真正的伟大艺术作品的,是明代的杰出作家吴承恩(1500——1582)。吴是长江北岸淮安府一个从士大夫没落下来的小商人家庭的儿子。他自幼家贫,喜欢读书,聪明,有才学,性情活泼,擅长滑稽讽刺,在本地很有名。但在科举上很不得意,曾长时期流寓南京,赖卖文和朋友的接济度日。到六十岁时,一度任长兴县丞,又因耻于奉承逢迎,和上级官员处得不好,不久即弃职而去。回到故乡,八十多岁才死。《西游记》是他晚年家居时的作品。吴承恩因为出身和经历,对当时极端腐朽黑暗的政治与社会现实,怀着愤懑。他一生受压抑的生活境遇,使他能够接近当时迫切要求社会变革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可是在昏暴的封建统治下,他难于表达自己的内心。他酷爱民间的神话传说,非常熟悉这些丰富多彩的故事,并借用它们来抒发自己的情愫和理想,对现实社会进行讽刺和抨击。

吴承恩对《西游记》故事的再创作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在总的主题思想方面,就民间流传的取经故事加以改造和提高,使一个还存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间故事,成为更加明显的具有丰富深刻的现实社会意义的神话小说。在这一点上,原来被颂扬的主人公唐僧相对地受到批判和嘲讽,退居较次要的地位,而反抗统治、扫荡妖魔的孙悟空,则以体现当时人民的理想的英雄,成为书中真正的主人。其次,作者在赋予众多人物————包括神佛和妖魔————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同时,又概括了一定的社会的历史的特征内容。在情节穿插、场面描写上随处展开针对现实社会的揭露、批判和嘲笑,并且杂以诙谐和滑稽,引人深思,富有风趣。三是就原来故事的骨架,巧妙地集结和组织了许许多多人所熟知的其他民间神话传说的人物和故事进去,环绕着中心,自成完整的体系。其中有佛教的故事,有道教的故事,也有普通民间故事。

书中常常插入一些玄虚的议论,这是当时上层社会流行的所谓儒、佛、道“三教合一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