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产生的,而自唐末至宋、元及明代,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愈来愈多、愈剧烈、规模愈大。这些农民革命运动在推动长期停滞的封建社会的发展上,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每次的农民起义,都是以不同的结局而告失败。缘故何在?主要是这样一种历史限制:即广大被压迫剥削的劳动人民(其中也包括城市人民)在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中提不出自己的新的政治纲领和社会理想。他们一面进行着英勇的革命斗争,一面还不得不承认封建主义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秩序,这是当时还不能解决的矛盾。
孙悟空这个神话形象的内容当然是复杂的,我们不可对它作机械的简单化的理解,不可在每一性格特征和情节场面的描写中牵强附会地探索其社会历史的意义。但从总的方面看,抛开了上述社会历史的背景,离开了上述革命现实中无数人民的英雄性格和革命群众的理想与愿望,这个艺术形象是不可能塑造出来的。孙悟空在前七回里是个狂热地追求自由、迫切地要求变革,敢于对任何统治万物、主宰命运的势力进行挑衅与反抗的叛逆者。无论诸天神佛权威有多大、地位有多高,显得多么堂皇尊严,也无论他们掌握着多么神奇的法宝或力量,但在孙悟空的斗争前面都显出他们卑怯无能、张皇狼狈的丑态。在描写中作者对这些神佛作了辛辣的嘲笑,同时对叛逆者的每一挑衅反抗及胜利作了热情洋溢的颂扬,正就在这种爱憎褒贬的态度里,作者驰骋着惊人的艺术想象天才。
孙悟空在某种意义上也像当时革命的人民群众一样,一面对封建统治进行了强有力的英勇斗争,同时却又始终不能突破这种制度的统治,他虽然一个跟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却无法翻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仍然逃不掉“五行山”的镇压。这种艺术处理,并非仅只出于作者个人的宿命论思想。
但是失败了以后“取经故事”中的孙悟空不是一个投降者、屈服者。他保唐僧赴西天取经,并非屈服于神佛势力、违背自己意志的行为。毋宁说,他被安排了保唐僧赴西天取经,是因为神佛们在经过他的一系列英勇斗争后认识了他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承认了他的坚毅高贵的品格,被迫着不得不对他表示尊重,不得不让他去进行另一种正义斗争的举措。再就孙悟空方面说,此时保唐僧取经正是出于他自己的志愿。他原来对神佛的斗